龙海白塘湾(作者供图)
来到龙海市挂职的这些天,通过阅读龙海市志、年鉴、市委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以及下乡调研、参加会议,努力做足功课,熟悉市情民情风情,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发展。
龙海市,是福建省县级市,为龙溪、海澄两县于1960年合并而成。1993年,龙海县撤县设市,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2个农场,人口72.1万,市政府驻地石码镇是福建省四大名古镇之一。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厦门湾南岸,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和“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水仙花的原产地,明代丝绸之路漳州月港的始发地,是宋代理学名儒朱熹讲学之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是中国女排功勋教练陈忠和的故乡。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经济实力稳居漳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龙海市有一批著名景点,牛头山古火山口、九龙江口红树林、金谷温泉水上乐园、云盖寺……
经过多年发展,龙海市打造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企业发展十佳魅力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2年度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特别是2017年以来,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获评“中国休闲食品名城”、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
前些天,下乡经过龙江坝附近时,市委组织部C部长告诉我当年这里就是“龙江风格”形成的地方,其精神形成过程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斗争历史。不过,遗憾的是如今只剩下遗址了。过后,我又查阅了有关“龙江风格”的史料,其战天斗地的堵江抗旱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1963年,九龙江下游的龙海县遭受百年罕见特大旱灾。为了抗击特大旱灾,抢季节、抢农时,保证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在龙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投入紧张而艰苦的堵江抗旱斗争。在九龙江西溪堵江截流引水战斗中,榜山公社作出自我牺牲,淹掉1300亩小麦、秧田,确保堵江工程的胜利和下游10万亩稻田用水,人们把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精神誉为“榜山风格”。后来,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榜山风格”在整个九龙江流域推广普及,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
当时,著名诗人郭小川来到龙海,他撰写了一篇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刊登在1963年6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同一天,《文汇报》也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李峰、林俊卿采写的通讯《九龙江畔一曲抗天凯歌入云霄》。两报联手把“榜山风格”首次推向全国。随后,据龙江精神创作的京剧《龙江颂》和彩色电影在全国反复上映,“龙江风格”家喻户晓。1972年1月,由中央定为八大样板戏京剧的《龙江颂》,把“龙江风格”迅速浸入到全民的精神生活领域。
“龙江风格”即龙江精神,这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龙江风格是时代精神的典范,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龙江风格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座里程碑,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今,龙海市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得益于继承和弘扬了龙江精神。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解放思想,崇尚实干,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又用行动赋予龙江风格新的丰富内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到龙海市挂职学习,乃我之甚幸。那么,就让自己积极主动地融入,如饥似渴地学习,倍加努力地工作,不辱使命,不虚此行。我相信,自己会爱上这座城市的!
新闻推荐
《中国女排》《李娜》《夺金》纷纷“官宣” 体育题材能否迎来爆款?
《李娜》海报近日,由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女排》宣布进军2020年春节档,这也是陈可辛继《李娜》之后接手的又一部体育类型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