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影像经络,洞察文娱风潮
12月15日,马思纯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关于张爱玲作品《第一炉香》读后感的,@衣锦夜行的燕公子转发并评论了马思纯,直接将马思纯拉上了战场。随后网友找出了马思纯以往用错张爱玲语录的微博,关于读后感和假语录的争论将马思纯推到了微博热搜。
而马思纯被群嘲后,又引发了一波“艺人没文化”、“明星凹有文化人设崩塌”的话题。
从马思纯所发的微博来看,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文化并进行显摆,在我看来,马思纯不过是捍卫文化“小白”表达感想的权利而已。
今年有很多艺人遭遇了“文化翻车现场”,比如许凯给粉丝签名“麻辣烫”三个字写错两个字;胡先煦在综艺《hi,室友》里写小纸条,将“名字”写错成“名子”。
当然还有之前靳东发微博引用出错;还有饰演晴雯的杨幂被抽查判词读错字,她说:“因为晴雯已经离我的生活太远了。”
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正如杨幂所言,读书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
读过的书也会忘记或者记忆不准确;读书时并不认真,囫囵吞枣;没读过原著但听过二手知识,知道里面的“名人名言”;这个知识点知道,但脑子短路,写错字。
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碰上表达欲旺盛且备受关注的人,都会是一场小型“灾难”。其实很多知识分子,也会写错字、引用出错,但他不会因为这点错误,被人质疑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而艺人得不断地接受验证,仿佛很多网友就是在等待艺人“现场翻车”,证明“艺人没文化”果然没错,这样的验证有什么意义呢?
从艺人到教授,谁还没有个“文盲时刻”?
在中国,大部分艺人从选择走上艺人道路开始,一门心思就是拿“奥运冠军”,把读书放在一边,全心全意投身演艺。“读书”基本上从他们的生活中抽离出去,他们也是“没文化”的受害者。
“不读书”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不仅是艺人,我国众多成年人都是不读书的,除非是从事跟文化相关的工作,否则很多人一工作后基本就没时间读书。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还给老师了,以至于文凭和文化基本不能等同。
而且即使是把一个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放在聚光灯下,也很难逃脱被抽查被挑错的命运。别说看书了,我国成年人连看剧的时间也没有。
所谓倍速为时代而生,语录因国情而盛。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新鲜。就在5月4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北大校长林建华将“鸿鹄(hú)志”读成了“鸿浩(hào)志”。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事件记忆犹新,之后林建华发了致歉信,首先他表示自己是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学会了,只是学会的成本太高;接着他在信中说了自己上学时赶上文革,所以文字水平不高;最后他说,“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
北大校长林建华
很多人认为,连小学生都会读的字,而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却读错,网友把这种失望的情绪上升到了为国家民族痛心的程度。
也有人指出:林建华写原因时漏了关键一点——即使是秘书写的稿子,面临校庆这样的重要仪式,为什么不能提前读一遍?只要读一遍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这是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要求,对北大和很多人缺乏尊重的表现。
致歉信引起了更多的不满,因为林建华没有说出直接原因,而选了可以博得同情和原谅的“历史原因”。
不过,他说的最后一点倒是很对,没人完美,即使是北大校长。所有人都会犯错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走出优越感竞争误区,文化人要理性沟通
燕公子话里的意思是diss马思纯的文化水平low,读什么都能读出青春伤痛文学。
马思纯参演的青春电影《左耳》
被煽动的人马上参战,对于他们而言,是不是在阅读文本之上产生的偏差,有没有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区别,已经不是争论的重点,他们的重点就是:马思纯不服是吧,好的那就攻击到你闭嘴为止。
《圣经》中有个著名的“扔石头”的故事:很多人决定要处死一个被抓住把柄的妇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那些人一个个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
“你们中间谁是读过张爱玲的,谁就可以先开口批评她。”张爱玲书迷开的微博号@张迷客厅先是忠告马思纯多读原著,少看假语录;接着借机辟谣了一波张爱玲假语录,将正版的张爱玲语录抄送给了马思纯。
而在这次“马思纯读后感”事件中,一些攻击她的人的微博将《第一炉香》写成了《第一香炉》,有多少人是没读过张爱玲和《第一炉香》的,更有多少人根本不知道张爱玲是谁的。
但他们充满热情、愤怒不已地参与这场争吵,只是想要获得热门事件的参与感。这种战斗心理往往就是:“我没有想法,我的意见就是你说的不对。”于是群起而攻之。
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文化“小白”闭嘴。
有的读者就是这样,永远怀着少女心性,不论读什么都能读出爱情的启发,都能产生“青春伤痛文学”的读后感,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
没办法,注意力在此,爱好在此。同样的东西,有的人看到政治历史,有的人看到商业,有的人看到爱情,有的人看到美。有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这个意思,但读者的脑洞里就有这个意思。
允许有各种读者存在,是读者的权利。所以才有一句话说“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如果表达就是为了达成共识,表达的动力只为了证明自己,那表达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马思纯发微博表示:“表达的好处就是可以与人讨论,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读错了也有机会获得指正。所以我不会因害怕犯错而放弃分享,我还是会继续把真实的自己记录下来,不管好与不好,这就是我。我在接受,也在学习。”
沟通和理解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然而在这件事情中,马思纯表现出来的是可以沟通的,但很多人表现的是不可沟通的,他们做的只是发泄情绪,输出暴力而已。
在暗处的网友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审判在明处的马思纯,Diss别人没文化并不能显示自己有文化。
藏书家谢其章发微博称:“乐意为@张迷客厅的严谨态度 ,为@马思纯的阳光坦荡,提供张爱玲《第一炉香》初刊本《紫罗兰》书影。年轻真好!”
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是可以沟通的,所说的话也绝对不是为了让对方闭嘴。因为他们拥有强健的文化胃口,能够听取迥异的观点、吸收丰富的文化,对别人必然包容。
关于知识和食物的比喻早已有之,而二手知识泛滥,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胃口不强健或者没时间吃饭。因为胃口不好,喜欢别人咀嚼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消化;因为没时间吃饭,所以习惯了快餐,诉求是用更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文化。
多读原著,能够掌握一手知识,更有利于独立思考,产生多元观点;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要允许读者有表达的权利。有错就改,但坚决不能因为任何人的攻击而放弃。
人们一直是这样,既需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又需要保持独立思考,拥有多元化观点。
【文/王毛毛】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制 | 李星文
主编|杨文山
新闻推荐
王嘉男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吴俊宽朱青)自2015年在北京田径世锦赛上横空出世赢得一枚铜牌后,中国跳远新锐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