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中国队表现不错,亚运会取得连胜提前小组出线,一些媒体和球迷把这归功于中国足协近年在中超实施的U23新政,认为是新政给了U23年轻人锻炼机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此,笔者认为,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即便短时期内能取得那么一点成绩,U23新政也绝不是什么正确决策,应尽早废止。原因如下:
违背了足球运动基本规律。正常的一支足球队,通常是老中青三结合,新陈代谢自然更替。年轻球员应该靠竞争把队内老将干下去、占据首发和主力位置,而不是靠政策扶持,这样才符合竞技规律。诚如郝海东所说,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23岁还能算年轻吗?23岁踢不出来名堂,这辈子也基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况且人的年龄是不断增长的,今年23明年就是24,没有政策照顾,他还有上场机会吗?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却超龄的球员,却要白白坐冷板凳,不更是资源浪费吗?而且由于优秀年轻球员太少,造成一些实力平平的年轻球员天文数字转会费和年薪,不仅严重增加俱乐部经济负担,年纪轻轻就已是千万富翁的球员们更丧失了去欧洲踢球的动力。
烧脑的新政让各家俱乐部疲于应付。原先只必须上一名U23的政策,尚能勉强应对,今年一下子必须上三名U23则让所有俱乐部特别是外籍教练们头大。外籍教练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既要保证比赛成绩,又要满足新政要求,以免被处罚,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排兵布阵以及换人思路。我们花大价钱请来这些世界大牌教练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来中超适应我们这所谓的“国情”吗?
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必将受到惩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超赛场我们一再看到U23换U23这样的现象频频出现,或者比赛临结束大局已定把垃圾时间交给U23。如此这般,U23队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得不到锻炼,而且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何况,由于亚运会与中超同时进行,足协临时调整政策:每场比赛每队至少要有一名首发U23球员;如俱乐部被U23国家队征调一人,则中超U23出场人次可以少于外援出场人次一人;如俱乐部被U23国家队征调两人或多于两人,则U23出场可以少于外援出场两人。这些朝令夕改的政策不仅极大影响联赛走势,更让中国足协公信力荡然无存。
之所以会有U23这种奇葩政策,而不是21、22或24、25,根本原因就是奥运会和亚运会,规定了23岁这个年龄限制。这是23岁这个年龄杠杠的根源。大家一定还记得,中国足球第一次冲出亚洲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高丰文执教的成年国家队。同样,中国队在亚运会的最佳战绩是1994年广岛亚运会的亚军,戚务生执教的也是如假包换的成年国家队。国际足联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就设定了23岁以下的年龄限制,目的是削弱奥运会足球赛对世界杯的影响,使之成为纯粹的青年球员的较量。同理,亚足联跟着国际足联的节奏走,从1998年曼谷亚运会开始做出U23年龄的限制(包括少量超龄球员)。由于近些年各年龄段国家队成绩太差,今年的亚运会和年初常州U23亚洲杯几乎成了足协的救命稻草,到了必须尽快出成绩的时候了。因此,这就是中国足协不顾舆论反对,坚决推出U23新政的初衷和原因。所以我说U23是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
世界杯结束后,新华社发了一篇长评《中国足球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世界杯启示录》,文中指出“欲速则不达,中国足球若想早日闯入世界杯,就要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诸如U23新政等引发的争议,也说明足球政策需要更严谨和科学的设计,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想,新华社的评论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定传递着最高层的意见。中国足协领导们应该真正领会这个意图,趁早放弃急功近利的念头,真正沉下来十年磨一剑。
新闻推荐
当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比分锁定在2:1,中国队胜出。此时,万隆加拉哈如巴体育场内,中国球迷的欢呼声响彻球场内外。“中国队,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