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X迷”都会被冠上“伪”这一前缀,由此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围绕着真真假假拌嘴。比如,看世界杯有一大波“球迷”与“伪球迷”也潮来又会潮去;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每年一次的颁布与热议(今年没有……),鲍勃·迪伦的“乐迷”与“伪乐迷”、石黑一雄的“书迷”与“伪书迷”也像候鸟一样,蜂拥而至又纷纷离去。
在阅读领域,也是如此.每次新书发布会,我这个伪书迷都会去凑凑热闹,买本书,签个名。“伪书迷”遂变成了一个可疑的说法,其中既包括了一群真正的“伪书迷”,也隐藏了一大批游戏人间的“真书迷”。何谓“伪书迷”?顾名思义,就是“假书迷”。在讨论“伪”书迷之前,需要界定一下何谓“书迷”。
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书的故事,比如《聊斋志异》里爱书成痴、因书得妻又得祸的书生郎玉柱,比如《送东阳马生序》里在严寒中“手指不可屈伸”却依然抄书不怠的宋濂,比如《偷书贼》里在纳粹的迫害下偷书成瘾的小女孩。他们都可以称之为“书迷”。书迷,或可称为书痴,这种痴迷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却又没有一个确定的阈值,有的只是存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模糊的形象。
“书迷”可粗略分物质性书迷和精神性书迷两种,前者藏而少读,后者读而不居。再者,时代之风貌不同,则书迷的气质也大不相同。如今的书迷,可能更多地是流连于书店进行轻阅读的读者,而前溯几十年,书迷则更多地可能是徘徊于地下传抄群体中,所读者也大多是那些严肃的思辨类书籍和经典启蒙小说。
与此相对,时下语境中的“伪书迷”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抛却精神本质,耽于物质占有的买书者们。书评君就此采访了一些读者和编辑朋友对于“伪书迷”的看法,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定义:“什么,伪书迷?买书装饰墙的那种吗?”“伪书迷是那些只买盗版而不舍得买正版书的人。”“我就是伪书迷,蹭图书馆,蹭书店,买盗版书,看电子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对书唯一的占有欲就是在书店上班。我喜欢蹭书店,特别喜欢看读者坐在书店的台阶或地毯上。”
“每次新书发布会,我这个伪书迷都会去凑凑热闹,买本书,签个名。”
“有一种读者,他们常干一件事,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来回晃荡,手指尖划过书背,却半天未曾抽出一本,我就是那种读者,很伪的那种。”
这些回答中大多数的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即在书的本质和形式两方面中,“伪书迷”更看重形式而抛弃本质。但也有一些定义指向了灰色区域,比如只买盗版而不舍得买正版书,宁愿看电子书也不买实体书,但却真的很喜欢看书。这似乎又将真伪“书迷”的定义引向了程度问题,那些不愿为书的物质形式付出更多代价的读者也被划入了“伪书迷”的阵营。
他们的疑虑大多聚焦在“买”和“看”这两种行为之上,分歧还是出自“书迷”本身的定义上。不过像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某类人来说,伪书迷无疑了,鉴定完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钱晞)7月18日,记者从成都市体育局获悉,2018年成都三大国际网球赛事的首项——ATP125成都国际网球挑战赛将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