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首轮小组赛战罢,相形于各路神仙高低不一的表现,首次亮相世界杯舞台的视频助理裁判技术(VAR),无疑成了最抢镜的神器:截至昨晚哥伦比亚与日本之战,15场小组赛已经先后出现10次点球判罚。而4年前的巴西世界杯,整届杯赛才有13个点球;8年前的南非世界杯稍多,但也不过15个。按照如今场均0.67个点球的判罚效率,俄罗斯世界杯,或许是有史以来球员走上12码次数最多的一届杯赛。而在10个点球中,法国对阵澳大利亚、瑞典对阵韩国均是当值主裁在VAR 提醒下追罚点球,直接改变了比赛进程。可以想见,在未来2/3的赛程中,这一“神器”仍将成为黑衣法官们最忠实的朋友。
作为近年来风靡欧洲联赛的“神器”,VAR技术目前已在意甲、德甲、荷甲、葡超等主要联赛应用,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意甲,关于VAR的看法一直两极分化。支持者如那不勒斯老板德劳伦蒂斯疯狂点赞:“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判定技术上下功夫,而不是仅靠裁判决定比赛。VAR的问题不是该不该用,而是如何用得更加充分。”但意甲金哨里佐利则对此有不同态度:“去年意甲还剩4轮结束前,VAR已经犯了16至18次错,技术不会让你免疫错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目标是减少错误出现的次数。”马拉多纳则看热闹不嫌事大:“要是1986年有VAR,我手球后恐怕已经被逮捕了!”———此言绝非危言耸听,单看昨晚哥伦比亚与日本一战,主裁对手球犯规的卡洛斯·桑切斯毫不犹豫送上“红点套餐”,纵使球王再世,恐怕也禁不起VAR的“严打”。
VAR如果早些出现在世界杯舞台上,会是什么情景?或许遥远的1966年,赫斯特的“门线悬案”将会有铁板钉钉的公论,英格兰是否该捧起那届金杯,不会被英德两国球迷争论了半个世纪;2010年兰帕德明显打进门线的远射,也不会被当值主裁视若无睹,那场一度峰回路转的英德大战将更加扑朔迷离;当然,1986年打出“上帝之手”的马拉多纳恐怕不再是阿根廷民族英雄,而是奥特加一样的罪人……VAR“一眼之间”,可能整个世界杯的历史都要为之改写。
然而,最大限度避免了“冤假错案”的VAR,人工干预比赛结果的方式虽然足够公正,却也是比赛流畅程度的大敌:回顾本届因VAR而改判的两个点球,从裁判吹停比赛到场边回看录像,到判罚点球重新来过,不但对于被判点球一方是巨大的士气打击,比赛进程的中断、超长补时的出现,也令比赛的精彩程度打了折扣。更何况,比利时鲁汶大学心理学院科研成果表明,VAR回放往往会加深主裁对犯规的认定,一些本在模棱两可之间的犯规,往往因裁判担心误判、漏判而“从严从重”。而基于VAR对比赛流畅程度可能存在的影响,转播费用昂贵、强调赛事流畅的欧冠和英超,至今未将VAR引入球场,在商业利益面前,VAR的优化无疑任重道远。
一边是疑似失准和十分流畅,一边是铁面无私但时常中断,令人又爱又恨的VAR,着实是“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作为球迷的你,对VAR又是怎样的态度?
新闻推荐
18日晚,俄罗斯世界杯G组迎来了本届杯赛比赛大热门比利时和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巴拿马。相比于随后登场的正牌英格兰队,这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