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武山新闻 > 正文

重整田畴织锦绣

来源:甘肃日报 2013-12-12 20:03   https://www.yybnet.net/

重整田畴织锦绣

重整田畴织锦绣——写在甘肃省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启动之际

“苦而不可居。”“陇省苦瘠甲于天下。”是一百多年前,清末名臣左宗棠对甘肃的评价。

不错,打开甘肃的版图,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理条件恶劣,自然气候不佳。十年九旱,灾害和贫困与之相伴而生。千百年来,陇原儿女矢志不渝地向天要水、向地要粮,在困境中求突围,在极难处谋出路。经过多年的奋斗,甘肃终于实现了全省粮食基本自给,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但是转个弯,甘肃人也在想:“要是咱有中原大地那样的沃野平川,还愁什么粮食,愁什么发展?”

时间进入2013年,机会来了。11月11日,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启动。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陇东大地将重整田畴,沃野平川之梦已经破题。

“这既是一项守红线的政治工程,也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工程,既是一项改善环境的生态工程,又是一项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蒲志强这样说。

大幕启开!蓝图绘就!精彩即将上演!而这一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将给甘肃带来什么呢?

昔日沟梁山峁  今天沃野平川

土地整治,是个“集成”概念。不仅仅是平整土地,也不仅仅是土地复垦。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整治,在甘肃不是个新生事物。事实上,前些年一些小范围的土地整治工程,已经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前不久,在西峰区冉李村,村民邵秀珍站在自己家宽敞明亮的院子里。这里的村民已经过上了“进屋不见土,出门不见泥”“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新生活。

邵秀珍现在干的,还是她已经干了近几十年的农活:播种、施肥、收获。但是她的收入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目前的年收入是以前的3倍还要多。前几年她种一亩地,每年小麦、玉米每亩总共能收200斤就算不错了,而现在一亩地常常是过去的3倍多。

为啥?“都是因为西峰区实施的土地复垦项目。”村支书李自金体会很深。冉李村长期以来房屋破旧,闲置土地多。土地未复垦之前,这里的农耕条件非常差,到处都是山峁峁。李自金说:“现在把新农村建设与老庄基复垦和闲散地整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新农村建设带动土地复垦,以土地复垦支持新农村建设,确保全区耕地占补有余。”

2009年,西峰区在冉李村实施省级投资200万元灾后重建土地复垦项目,2010年,又实施了省级投资700万元冉李村土地复垦项目,将零散的居民点统一规划集中在一起,将剩余出来的土地通过整理变为耕地。

“这么一来,以前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现在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李自金形象地比喻。

冉李村的现象在整个西峰区是普遍的。西峰区对农村用地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农村虽无大面积闲置土地可供整治,但有的村镇一户多宅,房屋空置;有的建新房,弃老宅,村外新楼林立,村内废墟狼藉,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大量边角地失去耕种的价值;一些旱地、果园地被粗放使用,种植效益低下,甚至撂荒;一些村镇田沟纵横交错,浪费严重等。

摸清底细之后,西峰区通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三年来共实施国家、省、市投资整治项目7个,总投资3780万元,建设总规模1360.15公顷,新增耕地247.49公顷。

西峰区还创新土地集约化调整新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户将分散的责任田集中整合后流转土地。“这种模式不改变每家农户原有土地承包总面积,只改变地块的地理位置将其整合到一块。通过土地流转,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提升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庆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西峰分局局长姚建明说。

还不仅仅是西峰区,近两年甘肃省陆续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陇原处处旧貌换新颜。

土地集约化  助推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甘肃尤其如是。如果翻开甘肃的扶贫开发史,就会发现,从过去靠天吃饭,到现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节水灌溉农业,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事实上,农业要在甘肃产生效益,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然而,甘肃水土资源匹配欠佳,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不高,全省耕地细碎、分散零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用地中大部分为中低等田。甘肃省开展的土地整治工程,就是针对这些中、低等耕地的一剂“良药”。

平田整地,让分散土地“手拉手”,加强坡耕地整治,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低等农田“上台阶”。土地的集约、高效和集中,“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四化合一的农业现代化才能成为可能。

从武山县马力镇麦卜梁村,到榆盘乡徐黄村,一路走来,呈现在眼前的是:田成方,路相连,树成行。马力镇位于武山县的西南部,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全乡沙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大,农业配套设施少,部分农民只能靠着龙川河和漳河吃饭。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以后,该乡1万余亩分散凌乱、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渠道不通的土地,变成了田块平整、渠道畅通、交通便利的优质高产农田。

关键是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让项目区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荒地变粮仓了,大型机械都到田边了,以后全都现代化了。”

前不久在麦卜梁千亩全膜玉米点上,村民张宝华停下手中的活儿说:“我家种了3亩多地,秋季玉米每亩收了600多公斤,小麦每亩540公斤,两季加起来,每亩产量是1140多公斤。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

“旱能浇、涝能排。近两年,县国土资源局在我村搞了土地整治建设,现在农作物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小。”张宝华说,“要是在土地整治之前,遇到旱涝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实施麦卜梁和王沟村1万余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年48岁的杨清明是榆盘乡徐黄村人,对洋芋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以前洋芋是他们救命的口粮,现在洋芋是他们的“摇钱树”。

徐黄村是榆盘乡的洋芋种植专业村,但因部分良田分散凌乱、高低不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洋芋种植产量。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以后,2011年全乡洋芋种植面积达26000多亩,收入达8600多万元,去年洋芋种植面积达28000多亩,在我国西北部洋芋晚疫病发作严重,全乡洋芋产量减少20%的情况下,洋芋收入还是达到7500多万元,成为全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今年全乡的洋芋种植面积要达到3万亩以上,全乡适宜种植洋芋的地方全部实现了梯田化,洋芋种植还有扩大的空间。乡上还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建立良繁基地,发展洋芋深加工,延长洋芋产业链,让‘榆盘洋芋\’赢得更大的市场。”对于今后的发展,石天祥显得信心满满。

荒山披绿衣  平畴好作画

没有哪个地方的生态如甘肃这样复杂。作为长江和黄河的水源涵养地,甘肃的生态安全就是国家的生态安全,担负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然而,千百年来频经战乱,加上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甘肃的生态极度脆弱:水土流失在加重,沙尘暴频率在加快,盐碱地面积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

这不是危言耸听。关于生态,甘肃有几个全国之最:土地承载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甘肃荒漠化面积约占中国荒漠化面积的1/3。全国沙尘暴的发源地有四个,与甘肃有关的就有两个。

面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甘肃对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一直没有停下脚步。2010年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的47条,从国家层面提出甘肃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从此,甘肃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屏障地位不断巩固……

根据《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根据区域环境状况,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优先原则,重点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干旱荒漠区、风沙沿线、矿产开采区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的土地整治,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坚持一切从省情实际出发,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上马。

生态修复,重任在肩。据介绍,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将通过土地整治,一是坡改梯将黄土丘陵区和黄土丘陵梁峁区的破碎地块进行整理归并,坡耕地整理为梯田;二是将原来的部分旱地整理配套为水浇地;三是将项目区内适宜开开发整理的荒草地、滩涂地、废弃农村居民点和其他未利用耕地,整理成为耕地。同时配套农田林网和道路体系,使项目区成为高产区、稳产田。加强水土保持,发展优良生态环境,在项目区部分适应有种植条件的荒沟内种植生态林,起到固沟保塬的作用。

这么一来,项目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可达9.9万公顷;土地复垦率将由整理前的48.59%上升为57.04%;绿色植被覆盖率(林草地面积+农作物面积)将由整理前的86.78%提高到90.20%。同时,还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避免了土地闲置浪费;耕地面积将有所增加,田间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和完善。

千里平畴好作画。陇东大地,必将风起云涌。

吴梦寒

核心提示:甘肃省东部百万亩土地重大整治工程项目启动。项目涉及庆阳、平凉、天水、定西4个市的22个县区61个乡镇,项目区建设规模为148.62万亩,可新增耕地20.7万亩;项目总投资27.28亿元,实施期限为2013年至2017年。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整治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至2个等别,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至100公斤;有利于促进区域扶贫开发,预计项目区受益人数70多万人,人均年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逐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新闻推荐

路通产业兴

路通产业兴深度解读本报记者牛彦君通讯员王生朝农村公路、交通扶贫,无疑成为甘肃省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是每一个交通人的心愿与目标,因为他们最清楚一个道理:农村公路...

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北顺村的新变化2014-01-24 08:17
评论:(重整田畴织锦绣)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