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朱雅琴
2018年7月,任浩被省社科院选派到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从那时起,他肩挑重任,扎根基层,真情帮扶,建设黑木耳种植基地、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狠抓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
一年后,关山村变了模样:特色产业发展了,村委班子战斗力增强了,村民齐心致富的干劲更足了……
关山村位于清水县东南部,距离镇政府16公里,距县城40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要实现脱贫就要有主导产业。”“什么产业可以在这里真正扎下根,让整个村子彻底摘下‘贫困的帽子’?”这是任浩刚到关山村就开始反复思考的问题。
驻村伊始,任浩就开始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他挨家挨户走访,蹲在墙根、坐在农家炕头,和群众拉家常,了解村民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
经过扎实调研,任浩了解到,关山村地处高寒阴湿的林原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群众历来就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但都是单家单户自发种植,没有形成规模。
经过多次论证思考,任浩与工作队员、村干部萌生了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育黑木耳种植产业的思路。
帮扶队的设想立即得到了省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任浩结合关山村气候、地质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经过了前期项目考察、选址、工程设计、投资效益分析,制定了关山村木耳种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关山村黑木耳种植扶贫项目。同时,成立隆辉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社联建发展模式,吸纳了92户贫困户在内的111户村民成为合作社首批社员。
项目建设进行到关键阶段,突然出现了“拦路虎”——缺少资金和技术。怎么办?任浩协调省社科院从业务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全力支持基地建设。同时,带着两位有黑木耳种植经验的村民,到麦积区的种植基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菌棒生产培养方法。
2018年12月,随着8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总面积5728平方米的关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建成,该基地包括7座木耳种植棚、1座晾晒生产棚及智能监控系统、生产车间、喷淋设备等。
“这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其中凝结了我们无数的关爱和心血。”看到最初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任浩心中既感到激动又充满期待。
今年春天,首批3.5万株木耳菌棒刚刚投放7座种植大棚,关山村就遭遇了冰雹天气。那几天,任浩坐立难安,24小时密切关注关山村的天气预报,“担心棚膜被冰雹砸破了,担心气温太低冻坏了幼小的菌棒,随时调控大棚的温度、湿度。”直到得知菌棒生长情况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任浩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在任浩和技术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今年6月中旬,关山村黑木耳喜获丰收,产出了第一批500斤干鲜木耳。
“原来种植黑木耳效益这么好,我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明年也要在自家院子里搭上棚子种木耳。”在黑木耳大棚务工的关山村村民马小强高兴地说。
目前,关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已产出黑木耳2000多斤,产值达到10万元,将带动9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86元。任浩计划,明年将进一步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再盖5座大棚。
这只是任浩来到关山村这一年来真情帮扶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翻开任浩办公桌上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日志》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并且已经对这样的工作节奏习以为常。他说:“驻村帮扶只有真正蹲下来、驻进来,工作才能靠得住、帮得上。我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才行。”
由于在帮扶工作中表现优异,任浩于2018年被评为清水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今年,他又被评为清水县“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无人机航拍、群众随手拍让垃圾无处遁形……甘肃省农村“垃圾革命”行动开展以来,各部门、各市州不断创新方法,细化举措,全力...
清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清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