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余碧波
“快叫你太爷吃饭来。”
“知道了。”
说话的妇女名叫刘引菊,今年48岁,身材瘦削、留着短发,被山风吹得微红的脸上带着淳朴、慈祥的笑容。约摸四五分钟后,孩子搀扶着一位双目紧闭的老人回到屋里,刘引菊连忙把老人扶在炕中间坐好,又把吃饭的小桌子摆到炕头,随后她又跑到厨房,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她把第一碗面恭敬地端给老人后,才招呼家里其他人吃饭。
这是6月22日,记者在清水县土门镇丰盛村刘引菊家里看到的情景。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其实被搀扶来的盲眼老人叫王启财,他和刘引菊家是邻里关系。
这个家庭有这样一个故事,还得从刘引菊公婆家的爷爷奶奶辈说起。王家虽然家境贫寒,但却一直乐善好施,他们有一位邻居,是一位腿部残疾的妇女,独自带着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王启财,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劳动能力的他们生活十分困难,于是王家就经常会叫这对母子来自家吃饭,生活上也主动给予帮助,王家的儿子,也就是刘引菊的公公王万保也非常理解他的父母,后来刘引菊的婆婆赵元英过门后,赵元英便开始帮助公公婆婆一起照顾这对母子,后来王启财的母亲去世后,留下王启财一人生活。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王家和千家万户一样过着贫寒、挨饿的日子,在那个爹亲娘亲没有粮票亲的年代,王家不但没有放弃王启财,反而会将家里面最好的食物都留给他吃,自己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也要给他吃。
如今,这个爱的“接力棒”已在王家第三代王福林和刘引菊的手中握了28年。现已高龄的赵元英腿脚不好,为了贴补家用,王福林外出务工,外出时还一再叮嘱刘引菊照顾好父母和王启财,28年如一日,刘引菊对老人就像对自己的亲父母一样孝顺,老人的吃穿住行她都记在心里,挂在嘴边。给老人洗衣做饭、照顾起居,陪老人拉家常,扶老人晒太阳,一日三餐、吃喝用度成了她的“份内事”,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孤苦的王启财老人生活得快乐且幸福。
“老人眼睛看不见,对于我来说,无非是添一双筷子多一瓢水的事。”刘引菊说。
有一次,因为家里的一点急事,刘引菊给王启财老人的炕没有烧热,老人就在家哭闹着说刘引菊不想照顾他了,邻居都说这是何苦,一点好都没落下,还被这样说,但刘引菊却认为老人无依无靠,心里不踏实,说说而已。此后,刘引菊对老人更为呵护关心,尽职尽责。
都说爱的种子能发芽,刘引菊言传身教感人至深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不仅孝顺自己的爷爷、奶奶,更是对王启财老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天,三个孩子轮流叫老人吃饭,家里只要有什么好吃的,他们都争抢着送给老人。
“66年了,要是没有这一家子人,没有引菊,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71岁的王启财老人哽咽着说,“我5岁的时候一场病让我看不到东西,从那时起,引菊爷爷就开始照顾我,一家三代照顾了我一辈子。我是一个废人,什么都干不了,炕是引菊放的,衣服也是引菊洗的,一天三顿饭都在引菊家吃,把我当自家人一样看待。”
“村里人都把王启财叫‘幸福\’,你看人家多幸福。”听到记者采访,村民都围了过来,纷纷感叹说,“虽然眼睛看不见,一日三餐都有人做,真是享福着哩。”
“‘幸福\’比我们都幸福,三辈人照看着哩,吃饭时一碗一碗调好,才送到手里,谁还享过这种福。”村民刘莲英说,农村人一般都是三四个儿女,但儿女成家后,大部分都去外地打工,到最后只有老两口伴着孤独过一生。“你看我都70多岁的人了,每天要下地干活,还要里出外进地忙,哪像人家‘幸福\’,一辈子都有人照看。”
“我们有个头疼脑热心里就难受,他眼睛看不见该有多着急,我们能成为邻居就是缘分,俗话说邻里一家亲,谁能忍心看着邻居挨冻受饿呢?我能帮就帮,坚持一下就过去了。”采访结束时,刘引菊说。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田玥)5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有关发布会上获悉,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将于6月19日至7...
清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