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突出特色推进双联行动
本报记者 李满福
省文化厅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把解决群众当务之急与持续帮扶结合起来,把物质帮助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双联”工作。
解忧先解眼前难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省文化厅成立了5个帮扶小组,分别由厅领导担任组长,分12个批次,带领文化厅机关和省直文化单位230名干部,深入到环县、清水县的5个村、300多个贫困户走、访、察、听、谈,解民情、知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今年7月,环县遭遇罕见雷雨天气,八珠乡曹塬村等3个村组灾情严重,8户村民生活生产面临困难。省文化厅党组立即号召厅机关和省直文化单位各级干部进行义捐,为困难群众捐得资金8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农业生产;针对因病致困和供养大学生的特困家庭,帮扶干部建立互助小组,捐助资金3万元帮助3名重病患者就医,为5名大学生每人每年提供5000元学杂费。
环县八珠乡鄂塬村、苟塬村、白塬村和曹塬村4个小学360多名学生因距离学校遥远,中午就餐只能自带干粮咸菜,省文化厅多方协调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和上海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深入环县考察,双方达成协议,由上海“杨德广助学帮困基金”提供100万元资金,分5年解决5个村小学生中午就餐问题。今年扶助的20万元学生午餐费用已经落实到位。
转变思路找出路
省文化厅帮扶的环县、清水县5个贫困村所辖自然村,大多数位于山区,产业门类单一,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加之村路难行,信息封闭,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为此,省文化厅党组先后召开11次会议,研究帮扶措施,多头并举引导发展。根据与当地村干部、村民沟通,帮扶组确定了清水县永清镇樊峡村建设蔬菜、养殖经济片区,常杨村依靠有基础的农户以富带穷,连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帮扶村民找到发展出路。
此外,省文化厅帮扶组还利用农闲季节,为村民举办培训班,推广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种养殖业的质量效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提升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打好基础。
为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贫困村农副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省文化厅各帮扶小组积极研讨在贫困村建立村经济合作社,拟通过合作社收集市场信息、拓展市场渠道,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生产有规模、市场有信息、产品有销路”的保障体系,促进村域经济升级换代。
文化帮扶显特色
今年以来,省文化厅组织省直8个专业艺术院团,赴全省34个村镇送文化下乡演出72场次,观众达150万人次。组织省歌剧院、省陇剧院、省曲艺团等演出单位,在环县八珠乡和清水县永清镇举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专场演出8场次,观众达1.6万人次。10月底,省曲艺团和省秦剧团将再次赴清水县永清镇进行慰问演出,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文化厅党组把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从有限的业务经费中,筹集资金20万元,帮助5个贫困村建成了5所村文化活动室,捐献各种科普图书7000余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光盘1000余张;在环县八珠乡白塬村建成了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生活采风基地和甘肃省专业美术创作生活采风基地;规划建设清水县永清镇樊峡村、环县八珠乡曹塬村、苟塬村3个文化广场。
省文化厅扶助的2个县都是甘肃省的文化资源大县。尤其是环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帮扶组把发掘本土文化作为激发群众创造力的重要举措,派出文化艺术研究所专业干部,在环县八珠乡苟塬村与民间艺人进行访谈,整理加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扶持有特长的村民走以农业为主、靠民间艺术致富的发展道路。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力促贫困地区群众共同致富——省政协副主席密集调研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本报记者朱婕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三个一”的战略部署,即:一个“加大”:“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一个“...
清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