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清水新闻 > 正文

古遗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天水古文化遗址保护现状与思考

来源:天水日报 2011-11-13 08:44   https://www.yybnet.net/

古遗址历史文化无法剥离的载体

做好遗址的保护及其规划,固然有赖于国家遗址保护技术及其规划水平的提高,但从天水市遗址保护面临的难题和矛盾看,关键还在于遗址保护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因此,要做好遗址的保护及其规划,天水市各级政府须考虑为遗址保护及其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多学科研究为先导,以重点大遗址治理为突破口,把遗址,尤其是较大遗址的保护展示体系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做好国家级的、面临威胁最严重的大遗址,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坚持依法保护遗址;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坚持抢救保护与连带展示并举,并将遗址纳入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把大遗址保护展示与产业调整、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区域经济、安居工程、城乡绿化、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发挥政府职能,依靠遗址周边广大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遗址的保护,以公益性投入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文物的保护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将遗址保护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遗址保护和利用其为天水市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长远利益。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应该成为社会层面的一个课题。

针对大遗址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把遗址保护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天水市城乡规划建设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建设和劳动,又有利于文物保护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天水市发展文物旅游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积极力量,是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文化的标志,也是天水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是一个无法剥离的载体。加强遗址的宣传、保护,能够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大天水市遗址的保护工作的力度,才能使天水作为全省文物大市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名副其实、内涵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天水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为天水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历史的足迹见证文明

遗址是人类活动的遗迹。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属考古学概念。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等。天水市遗址包含了我国现存17种类型的全部。它们大的面积达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平方公里,小则几平方米。其中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4个。全市现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遗址139处。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47%。遗址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全市两区五县都有分布。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1124处,其中,遗址575处。全市共有文物点2023处,其中遗址就有714处。按实际数量统计,全市馆藏84717件文物中80%以上是在古遗址中出土的;在册文物104717件中,遗址中出土的占总量的85%。

天水市的遗址具有蕴藏丰富、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地域相对集中、区域密集、文化时代连续、文物遗存叠压、文化层厚、互相连接等特点。主要分布在渭河及其支流牛头河、藉河、清水河、葫芦河、西汉水、榜沙河等流域。按考古学文化上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近现代遗址,从未断代。

天水市的遗址在我国文物考古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物考古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1984年,在武山狼叫屲发现了距今3.8万年前的“武山人头盖骨化石”,是与河套人同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定名为“武山人”。

大地湾遗址年代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气魄宏大,埋藏丰富,综合并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进步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构成了中华文明八千年的史迹主体之一,证明了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卦台山遗址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樊家城遗址是重要的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原始公墓和村落遗址,毛家坪遗址是秦公簋出土地,齐家文化向周代文化过度的重要遗址。马家塬遗址包含了庙底沟文化、常山文化、西戎文化、早期秦文化、早期西亚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目前已出土珍贵文物1.5万件,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山坪遗址、柴家坪遗址、马跑泉遗址、张罗遗址、永清堡遗址、渭水峪遗址、礼辛镇遗址、灰地儿遗址、种谷台遗址、观儿下遗址、西旱坪遗址、东旱坪遗址、大坪头遗址、西川遗址、碉堡梁遗址、师赵村遗址、南郭寺遗址等,因各自蕴含的文化类型和特色,在我国文物考古学界享有盛誉。

天水市的古遗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厚重和广博的文化异彩,天水市现存的遗址用历史联系起来,就是天水简史。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的记忆,可以交流的历史。因而,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遗址的保护,从2002年起,加强领导责任,强化措施,筹措经费,已投入各类保护资金5000万元,对天水市遗址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省政府依法公布了《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标志着天水市的遗址保护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投资3400万元的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建筑主体已完工。在宝兰客运专线建设时,设计了科学方案,避开柴家坪、张罗、马跑泉遗址的核心地带;制止了输油管道、铁路穿越法家城遗址的违法行为等。在全市所有重大基本建设工程前期,文物部门都进行了考古学调查,及时提出了保护方案,对遗址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天水市经济快速发展,天水市遗址的保护面临着各种威胁。除了自然力——洪水、地震、水土流失、风化、冰冻、雨水、坍塌、环境污染等的侵蚀和破坏外,来自人为的破坏多为主因,大中型基础性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带来的破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造成的冲击与威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屡禁不止的各种文物盗掘对遗址文物破坏严重,情况堪忧。

遗址保护需政府给力

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到:“把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所在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努力扶持既有利于遗址保护又能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古文化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为了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工作,200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交了《“大遗址”保护“十五”计划》,根据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开始了50处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实施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天水市的遗址保护逐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尽管如此,在天水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遗址保护依然面临种种难题,其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本体保护和环境控制的问题;其二是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涉及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以及发展的矛盾,包括林业、农业、产业、土地、城建、规划、水利、旅游等,而社会经济层面面临的问题最复杂。

遗址保护经费的投入是巨大的,要研究的课题是多方面的、多学科的。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天水市个别县区认识不足。在遗址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政策倾斜、行政干预乃至更为重要的财力投入方面,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够。遗址保护更多属于公益性投入,对个别地方政府来讲,其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强调发展地方经济,在城乡建设、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忽视对遗址的保护和协调,违章建筑不断,没有依法将古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特别是观赏性不强、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或产出比较慢的较大遗址,有些地方政府担心大遗址保护规划束缚当地的经济发展,往往被视为包袱或搁置不管。

从宏观上看,天水市较大遗址保护涉及面广,如林业、农业、土地、城建规划、水利、交通、旅游等方方面面,更需要得到行政政策的支持。在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原本可以促进遗址保护的合理绿地建设、生态农业、植树造林、观光旅游,甚至城乡建设,因无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而难以落实。

遗址保护规划不仅有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居点改建和市政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而且还有保护设施(围栏、围墙)、展示设施(大棚、棚房)和本体保护方面的费用。如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仅靠目前国家少量的资金投入显然是很不够的。就天水市目前而言,遗址保护缺乏理论和技术支撑以及缺乏管理体制的支持,缺乏文物考古基础工作的支持。

古遗址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涉及面广泛,正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古遗址的保护,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古遗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古遗址是地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通过对古遗址的研究认识,不断推进古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使人们从遗址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天水的古遗址文化是天水市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天水八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天水的先辈们创造的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保护古遗址也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源泉。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统一体。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同时,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就要注重文物保护。为了使文物古迹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重视辖区范围内的古遗址文化遗存保护,从而使古遗址资源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永生资源。

遗址古迹是不可再生的。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使其为天水市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产生效能,从而推动天水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有关政府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

清水县魏晋墓考古发掘现场

新闻推荐

天水市三县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记者杨璟通讯员周随平【本报讯】日前,从文化部传来消息,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秦安王尹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我国首批公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此次公示的“...

清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古遗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天水古文化遗址保护现状与思考)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