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里的人,那是记忆中的永远,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情节。读了张春昌先生的《故园小记》,对于乡土气息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思念。它就像一首诗打开乡愁,帮助我们一点点找回有些模糊的故园记忆,找寻曾经的美好。
作者张春昌,秦安人。我和他虽不是旧雨故交,可相知相识也有二十六年之久。他11岁就没了娘,在苦难中成长。他的童年正如他的儿女书中所写“就像泡在苦水的柿子,涩而甜,暗沉而光鲜。”上学几经周折,最终从秦安中学毕业。离开校门就躬耕垄亩,但他不甘心山野寂寞,热衷于文字营生。五年后,偶遇机缘,恰逢伯乐。他生活航道骤然间变轨,与乡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渐行渐远。如果借用鲁迅话语戏说,便是走出未庄,进到鲁镇。也正如王若冰《故园小记》作序所言:“但我完全可以说是看着张春昌从一位浑身沾满泥土的农民成长为一位爱好多样的新城市人和文化人的”。于是,他一路走来,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代表了他不同时期的走笔行程。在他的《故园小记》这本书里,以依依之恋,眷眷之情,在追忆描摹了故乡的同时,袒露了自己朴实的心田。这种朴实的语言总能给人以亲切感,让读者不经意地就搅动了心底的涟漪,思绪跟着飞回了故乡,黄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也总让人想起自己房前屋后的父老乡亲。
其实这本《故园小记》我并不陌生,早在三年以前我和作者开始斟酌,也跟他讨论了很久。去年我也被挤出来一段时间看他的样书,从文章的筛选到分类,从出版社的联系到书的承印,我都发现,这本书就像作者后记中所写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一个神话,流传着一个故事。”是的,本书收集的多篇文章,是从作者20世纪90年代至今所撰写的回忆故乡一些人或事,以及家乡的风物传说、人文景观为主的一些文字。而当这些或可一写的东西当真写出来了,被文字记录下来了,就有了文字的味道,更有书的力量。从作者笔触精到而缜密的文字里,从他的一些透出聪慧与灵秀的篇什中,感到他是一位十分吃苦耐劳,宜于写作,乃至文化圈、慈善界闲不住的大忙人。在这本书中,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家人亲戚,还有无数被他采写过的行业精英,他们各具神态,各有风采,都由作者真情相约聚拢到读者眼前,展现了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人物风采,重现了他们的苦乐年华。
《故园小记》这部集子,篇目繁多,内容丰富,但走出故乡,回归故乡差不多是其内容的全部。而回望故土、歌唱乡土则是其共同的主题。大多篇什,字里行间都保留了源自故乡山川景物的纤细、柔美、俊秀和纯朴的乡土韵味。最令人感动是《故园小记》系列的一些文章,像《父亲的心》《远去的母亲》《房子三题》等篇什,这一切,就像故乡树下的阳光,班驳神奇,摇曳灵动,作者从细微处,一一撷取,满怀情感,行诸笔端。但主要的文字,写家乡的山水风情,写漂泊的辛酸悲凉,写奋斗的坎坎坷坷。一个“跳出农门”的人,工作城市而心系故土,心系故土而生活城市。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回家”和“灵魂归乡”。细读书作,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苦心,为了读者视觉和心境上能有舒适节律,他以文章发表的时间出处为证,读完了这些你会觉得书中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的身边。
的确,作者张春昌,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来,所见,所思,他奋斗,他改变,他记录,每篇文字都倾注了笔者自己的感情和心血。其间有回望的艰辛和忧苦,更多的是心存回望的隐忧之痛,在作者的心间和笔端缓缓流淌!在他笔端向世人展示其弥足珍贵的见证价值的同时,也向世人亮出了作者对故乡所孕育的生命的坚贞、自信和坚持。这种以切身体验为直接反馈的写作方式,常常引起我的共鸣。正因如此,《故园小记》这部集子,自有它的分量,当然也自有它的思维、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在展现生活的复杂况味中,故园的历史沧桑感和悸动的灵魂低诉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融入到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不仅如此,书内人物风采部分,重塑了这些人的群体艺术画像,是其艺术最为本质的方面。
故乡旧梦已远,作者深情弥笃。就这样,在他的这本作品集里,在似乎随意与平直之间,洒落的却是纷纷情意,如绵绵春雨,越是悄无声息,越有意趣。他写乡间琐事、世态人情,清淡灵巧,平和自然。读他的东西,信手翻来,每每唤起我思乡的念头。因他赋予文字以灵魂,文化的繁荣让乡土情怀丰满多姿。
我也从书中看到了这些朴实、清丽的文字,唤起对亲情、乡情和友情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良风良俗的寻觅和寄托,从而得到某种心灵上的释放、慰藉与升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重情、醇厚,更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带来一股记住乡愁的温暖,让人更加留恋故乡永不褪色的家园。
新闻推荐
□陈赟平娘,十一岁那年,因为家庭困难,三婆领我去数千里外的新疆读书,当我坐上车穿越大大小小的山丘的时候,那一边不停地追撵客...
秦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秦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