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骄阳下,一切仍显得有些清冷,然而秦安县文化馆多功能厅的舞台上却是热闹非凡,二胡、三弦、扬琴摆上,长袍、旗袍穿戴打扮起来,四片瓦、摔子、嘎啦机一拿,秦安小曲就这么唱了起来。
眯起眼,细细听几样乐器的合奏,像是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国产动画片盛行的年代,眼前不禁浮现出《九色鹿》、《天书奇谭》的画面。小曲的唱词有的是民间传说里的神仙故事,有的则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唱词的曲牌掌控着曲调的高低起伏,也倾诉着生活的悲欢离合。
姚常德的曲艺情
“宏伟蓝图国兴运昌,描绘未来美好时光;治国方略新思想,铸辉煌,哎!必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民族复兴、梦圆中华,民富国强。”舞台下姚常德闭着眼跟着舞台上的曲目小声哼唱,这首由他创作的《梦圆中华》曲调上有着老黑白电影的画面感,在2018年3月就被作为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并于同年8月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入围奖。
自小在剧团成长的姚常德,第一次听到秦安小曲,是几个休息的演员围坐在舞台边,一边拉着二胡、三弦,一边咿咿呀呀地唱着,他听着听着便发觉这曲子非常独特,不但曲调委婉缠绵,而且曲词十分雅致,从此姚常德便和秦安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秦安小曲着了迷的姚常德开始翻阅书籍,查找着这些曲词的踪迹。相传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玉腕托帕》乃是秦安邑人督堂胡缵宗所作,除此之外还有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进士翰林张思诚所作的《小登科》《昭君和番》。原来街头巷尾、农家院落弹唱的小曲,还有大来头,实则是过去文人雅士们聚会时,把盏品茗,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后来才渐渐传入民间。
从县剧团到县文化馆,姚常德在搜集整理秦安小曲的同时,也不忘对秦安小曲进行新的尝试。2003年和2008年秦安县文化馆对秦安小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普查。“那时候,我们一大早就组织人员去每个村子,一户一户挨个进行调查。看到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后,我想要将秦安小曲传承下去,必须想办法让它走上大舞台,让更多人看到它。”2008年秦安小曲(老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由姚常德担任主席的秦安小曲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到目前为止,秦安小曲的弹唱者已从最初的不到5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其中女性演唱者就有100多人,还有安致平、高志堂、高荣、张天喜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古风新唱
自小与姚常德在同一剧团的蔡爱琴,也同秦安小曲缘分匪浅。1979年她在王鹏举先生移植的大型秦安小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祝英台,那是她首次演唱秦安小曲。
1991年蔡爱琴从县剧团调入秦安县文化馆,在姚常德的建议下学起了秦安小曲,无论是下午、晚上,即使是腊月,蔡爱琴总会在工作间隙、生活之余的时间里学习秦安小曲。蔡爱琴不但学习演唱方法,同时也学习乐器演奏,富有地方特色的嘎啦机就是她跟着老艺人学的,嘎啦机就像是乐队指挥一样,专为曲子打节奏,这个秦安小曲演奏中特有的乐器,在木条里穿着铜钱,据说是因为发声和当地一种鸡的叫声相似而得名。近几年她又在学习秦安小曲的核心乐器——三弦,也是最难学的乐器。
如今,蔡爱琴可以说是姚常德这支秦安小曲表演队伍的台柱子,她和姚常德经常研究、讨论秦安小曲的唱法。把固定的词,放进固定的曲牌进行演唱还是很有难度的,姚常德创作的一些与时俱进的曲子,让习惯了传统唱法的民间老艺人觉得不好唱。民间老艺人演唱中总会将每个字分开托调,这让本就带有方言味的秦安小曲很难令大众听懂,蔡爱琴在自己所学基础上,将二三字的词根据曲调韵律进行断字演唱,这样便使得秦安小曲在赏听时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之前单一曲调的秦安小曲在表演形式上容易使观众觉得乏味,姚常德尝试在节奏上打破传统,根据曲词内容对曲牌进行调整,将人的情感起伏和曲牌融合在一起,有了曲牌的变化,曲子听起来就像在山路上边走边唱。
为了让秦安小曲的表演更丰富,蔡爱琴和姚常德还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在原有乐器的种类上加以变化,他们惊讶地发现,在一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照片里,秦安小曲的演奏乐器还有琵琶和笙箫,这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要找到合适的演奏者却并非易事。现在他们这支表演队伍的乐器已经从最初的两三种发展到五六种,为了配合舞台表演,他们还定制了演出服,随着季节也有深浅变化。
曲折的传承之路
2018年由姚常德创作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变化的秦安小曲《惠风劲吹夏家湾》又获得了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曲艺杂技类的奖项。“要创作这类的曲子,其实挺有难度的,首先题材要贴合实际,还要有故事性,无论是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是夏家湾三年来的变化,我都反复进行了实地调研。当然有些地方因为考虑到词韵做了修改,表演的曲子长短有时间限制,而秦安小曲唱起来托转调多,为了不影响演出时间,整首曲子表演下来控制在12分钟左右。”如今已从秦安县文化馆退休了姚常德,依然坚守着作为文化老干部的责任,在他所喜爱的秦安小曲的传承中发挥着余热。
随着秦安小曲在全国各地的演出中屡屡获奖,这个多年前在秦安大地上几近消失的传统曲艺又活了过来。“我刚开始调查的时候,全县17个乡镇,只有6个乡镇有人唱秦安小曲,这样的现状很是令人担忧。”说起当年的情况,姚常德口中满是感慨。现在,秦安县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城乡爱好者交流培训,弹唱的人多了起来,年龄层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以前都是50岁左右的,现在30岁、40岁的也有,这也得益于文化的普及,使得秦安小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多年来姚常德一直专注于秦安小曲的宣传推广,他不但创作新的贴近现代生活的曲词,还负责排练、编导,秦安小曲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播着,走社区、进校园、入文化庙会、上全国各地的舞台。
“你看,快手上又有一家子人在直播秦安小曲!”采访间,蔡爱琴拿起手机递给姚常德。“中午这会还不是很多,下午到晚上才多哩。”姚常德乐呵呵地接过手机看着说道。虽然如今秦安小曲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但农家院落依然是它的根。令姚常德犯难的是,秦安小曲民间艺人大都没有表演基础,常常是闭着眼会唱,一睁眼就忘,好不容易锻炼着让他们上台,但他们一上台就紧张。“为了培养他们表演的自信,也为了让更多观众便于欣赏,我们会在演出的时候把曲词打成字幕播放出来。”
“现在国家想让下一代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很好。但我们进校园,教授过程中,很多家长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更担心孩子喜欢上以后,将来的出路。很多孩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也不是很理解,秦安小曲要如何作为一个秦安文化名牌传承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姚常德在采访结束时,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新闻推荐
揭秘更多国家宝藏,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驿使图画像砖。铜奔马。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近期在央视播出的《国家...
秦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秦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