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大地上的花朵
秦安小曲有花调和老调之分,秦安老调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形成于唐,流行于宋元,鼎盛于明代,广泛传唱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土生土长在秦安的古老曲艺品种,是当地民众消遣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
在秦安的田间地头、门厅院落,总能看见眯着眼睛手持一把三弦,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哼唱秦安小曲的老人。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可以一人自弹三弦自唱,也可两人及多人手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极具特色的伴奏乐器等轮唱,曲调高古通俗,旋律简洁丰富,唱法柔媚雅致。
这其中,老调只有“唱”而没有“说”,好似细语呢喃娓娓道来,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柔美。老调的唱腔属曲牌连套体式,常用曲牌包括【越调】【悲官】【乐一乐】等,伴着唱者或悲或喜的情绪,加上词的渲染,让听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好像走进了秦安的悠悠历史,走进了市井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
悠久文化孕育古老艺术
秦安人杰地灵,孕育出了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音乐形式。《惠风劲吹夏家湾》的词曲作者姚常德,是从秦安县文化馆退休的老馆长,跟文化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早年在秦安县剧团工作,“那时我们下乡演出,不管在什么地点,附近一定会有秦安老调飘来。我被曲调吸引,便开始研究它的词,发现字里行间竟比曲子更有吸引力,从此我就和秦安老调结缘,一直致力于它的研究。”姚常德进入秦安县文化馆后,于2008年组建了专业的秦安老调演出团队,这也是秦安县第一支正规、专业的演唱团队。
数十年来,姚常德带领的团队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展演和比赛无数,更为秦安老调争得了无数荣誉,秦安老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十五年前,全县唱小曲的不足百人,如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00余人弹唱,以老调居多。”说起这些,姚常德既欣慰又骄傲。
在创新的路上探索
古朴素雅的舞台,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曲艺服饰,鲜丽明快。扬琴、三弦、中阮、二胡排开架势,加上四片瓦、摔子、嘎啦机,这些专属于秦安小曲的乐器,演奏出一曲曲悠扬缠绵的曲调。主唱蔡爱琴一袭艳丽得体的旗袍,一开嗓,听众的耳朵就被紧紧地抓住了。
秦安老调的词很雅致,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从神仙故事到家长里短,应有尽有。早年间更一度为文人雅士、高官权贵所吟唱和追捧,秦安都御史胡瓒宗曾首创“四六越调”,创作《玉腕托帕》标志着秦安小曲由民间自发创作到文人墨客精工细作的开始。
姚常德说,《惠风劲吹夏家湾》创作于2016年,是用老调传统的曲子填入新词,赋予了秦安老调新的生命力,细腻地讲述了夏家湾三年间的变化。从传统老调配合单一的乐器,到现在加入扬琴等乐器,让配乐变得更加多样丰富。蔡爱琴告诉记者,老调比起秦腔更加细腻委婉,团队现在演唱的老调,不仅在乐器种类上发生了变化,在曲子节奏上也有变化,既保证了老调的原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让曲调飘得更远
自表演团队创立以来,他们先后创排了大型秦安小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情系学子》《报春晖》等十余首曲子,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十七项,《报春晖》摘得2017年甘肃省政府最高奖敦煌文艺奖;《惠风劲吹夏家湾》在甘肃省第三届“飞天杯”百姓小品艺术节上获一等奖……在一次次的肯定中,秦安小曲走出了秦安,走向更大的舞台。但说起秦安小曲的未来,姚常德却是喜忧参半:“面对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演唱者多集中在中老年一辈,年轻人会唱、爱唱的比较少,孩子和学生更不用说,可孩子才是未来,是老调真正的传承者。”
为了让学生们接受秦安老调,团队成员们近年来一直坚持着“秦安小曲进校园”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对秦安小曲这一传统曲艺的热爱。姚常德的演出团队也一直致力于将秦安小曲打造成秦安县的文化品牌,他说,对秦安小曲的创作与传承会“永远在路上”。
日前揭晓的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获奖名单中,由秦安县文化馆选送的秦安小曲(老调)《惠风劲吹夏家湾》名列曲艺杂技类获奖名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记者来到秦安县文化馆进行采访。一进馆内,悠远嘹亮的曲调便声声入耳,演出室内,专业演出团队伴着扬琴、三弦等乐器正在演唱。他们,便是该馆秦安小曲的专业演出团队,也是《惠风劲吹夏家湾》的演出团队。
新闻推荐
12月23日,在秦安县刘坪镇周湾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果品包装盒。随着秦安蜜桃、秦安苹果、秦安花椒等果品入...
秦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秦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