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表演
封尘
秦安小曲,也称秦安老调,是流布于秦安县境内兴国、西川、王窑等乡镇的古老曲艺品种。
秦安小曲具体产生的年代没有相关文献记载,据传,秦安小曲的演唱最早在明嘉靖年间已经出现,流传至今的《玉碗托帕》的唱词,是当朝督堂胡缵宗(秦安县人)70岁辞朝返乡后所作。此后,一些文人和艺人相继创编了许多曲目进行演唱。至清代,小曲演唱蔚然成风,传唱者大都是有文化、家道殷实的人,一些文人创作的曲目中有些至今广为传唱。
秦安小曲故事情节完整,每一个曲调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多为忠臣良将,才子佳人,历史故事等。其唱词依不同的曲牌而有不同的词,有结构方整的六言多句式与七言多句式,还有结构不方整、字数不等、长短不一的“词牌”式的长短句式。小曲中的衬词,除了“哎”“哟”“呀”等一般常见的衬词外,用方言词“垫衬”也是很有特色的。目前传唱的传统曲目主要有《秋莲捡柴》《刺目劝学》《昭君怨》《闺怨》等。新创曲目有《农家乐》《成纪赋》《家园好》《惠风劲吹夏家湾》《绿野回春》等。
秦安小曲的音韵、曲牌、行腔,既有典雅细腻的江南音乐风格,又有委婉缠绵的戏剧音乐特点,是一个非常完整而风格独特的说唱艺术种类。曲牌连缀“套路”独特,演唱行腔错落有致,音乐风格富有韵味。演唱时娓娓道来,如泣如诉。有共同爱好的两个人,兴之所至的时候,会一人手里拿着碰铃,一人拉起三弦,坐在院子里、炕头上,一段小曲自然就唱开了。每逢年节或农闲时节,人们在街头巷尾、庭院炕头或田间地头,以演唱小曲消闲取乐。
历代传唱过程中,都有一些有名的艺人,而其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目前,秦安县最具代表性的小曲传承是高姓、安姓、王姓等家族。
高姓家族高志堂是现在秦安小曲的代表性人物。高志堂吹拉弹唱很全面,他还能制作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对秦安小曲的曲目知道很多,能熟练地演唱难度很大的《赏月光》《满江红》等古老曲牌。今年10月,高志堂参加了在中国台湾举办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安氏家族传至安致平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安致平能弹能唱,三弦弹得最好,能熟练地弹奏出难度很大的《赏月光》《满江红》等。安致平的爷爷、父亲都是秦安小曲有名的艺人,其爷爷在清末创立的“和韵社”现由安致平全力操持。
虽然秦安小曲在各家族内部传承有序,传承脉络十分清晰,但较之其他艺术门类,秦安小曲的传承又是开放式的,因为不同家族的艺人之间会经常在一起演唱、切磋,共同提高。
1979年,由王鹏举移植的大型秦安小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秦安县剧团搬上舞台,使这个地方小调首次以大戏的形式登上了大舞台,到天水参加调演并获奖,打破了秦安小曲有史以来的坐唱形式。小曲艺人在表演传统曲目的基础上,新创编的《情系学子》《莺莺拷红》《家园好》《惠风劲吹夏家湾》《梦圆中华》等优秀剧目参加全国各种比赛、展演,成绩斐然。今年6月,秦安小曲《昭君怨》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8月,秦安小曲《梦圆中华》入围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据统计,目前秦安小曲弹唱者达3000多人,其中年龄最长的有80多岁的老人,最小的有4岁的小孩。政府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秦安小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小曲的创作与演唱更加活跃,秦安小曲艺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曲子艺人,有许多曲目在全国曲艺大赛中多次获奖。秦安县各级文化单位将散见于民间的40余种秦安小曲曲牌,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配合秦安小曲传人,通过挖掘、整理,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政府一方面引导鼓励中青年人学唱秦安小曲,进行健康传承,另一方面对年已古稀的少数有传承能力的传承人定期进行体检,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职称评定。以秦安县文化馆为保护单位,组织了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中青年秦安小曲爱好者为群体的秦安小曲演唱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和研讨活动。为演出队伍购置了相应的服装、乐器等设备,提供了演唱的必备条件。秦安县文化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秦安小曲艺术研究室,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成立了秦安小曲传习所16个,小曲艺人及爱好者在传习所传承交流弹唱,真正起到了传帮带作用。2015年起,秦安小曲正式走进课堂,由文化馆派专业人员为秦安县兴国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学生教授秦安小曲,做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还每年开办秦安小曲培训班。
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秦安小曲这一久远文明和丰厚文化积淀下形成的民间艺术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教化民众,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闻推荐
让农村配电网迈向“小康型” 天水市脱贫攻坚电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本报讯【通讯员郭纪雄】11月16日,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天水市助力脱贫攻坚电网建设工程启动,该工程涉及天水市两区五县,重...
秦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秦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