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洪波
杨成村地处麦积区中滩镇西北部山区,与秦安县千户乡毗邻,是中滩镇境内最远的一个村。该村属于典型的渭北干旱山区,出行难、吃水难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影响村民生活的最大难题。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现如今,这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村民又享受到哪些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记者来到杨成村一探究竟。
“行路”之变迁
从羊肠小道到水泥路
杨成村距离镇政府虽说只有20公里,但车跑起来也得40多分钟。9月24日下午,记者坐车由镇上出发前往杨成村。
“现在这条路真是好多了,记得五年前我刚到镇上时,这条路还是乡间土路,一下雨路上泥泞的根本就没法走。尤其冬季下雪封山,至少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杨成村与外界隔绝,村民无法下山。”中滩镇副镇长王平对记者说。
“当年如果收割的麦子要挑到场里去必须做到‘三不乱\’:一个是脚下的步子不能乱,一个是肩膀上挑着的担子不能乱,另外就是麦捆把数不能乱,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根本无法行走。”40年前行路难的景象,已77岁高龄的老党员、曾经的老支书杨海仓至今记忆犹新。杨海仓告诉记者,即便是到后来能走一辆架子车,再到变成砂石路,道路没修之前,杨成村的村民如果步行下山,就是青壮年走得快一些,一个来回少说也得四五个钟头。
以往这样的景象,随着近三年来镇上投资800余万元,在杨成村全面开展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巷道亮化、环境绿化、空气净化等“五化”工程,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如今,行走在杨成村,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9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粉刷一新,村卫生室、乡村舞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通过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15万元,村里于2015年还硬化通村公路2.7公里,硬化村庄巷道1.7公里,至此,村里的主要巷道全部硬化,4.5米宽的水泥路则是一直通到山下。
“与40年前相比,村里现在真是大变样了,尤其是道路硬化之后,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杨海仓开心地说。
“饮水”之变迁
从吃冒水到刷卡吃水
从村里的会计、文书干起,再到当上村支书,当了23年村干部的杨海仓既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杨成村实现巨变的见证者。1975年杨海仓刚当上村支书那会儿,杨成村也就60多户人,由于地处干旱山区,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改革开放之初,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肩挑找水、排队等水的场景是村里最真实的写照。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集雨水窖工程实施后,杨成村家家硬化了院子,建起人工集雨水窖。每逢雨天,村民利用院子和水窖收集雨水,沉淀后供人畜饮用。到了2012年前后,为解决集雨不安全、不卫生、水质不达标的现状,麦积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管道进户,彻底解决了全村78户366人的吃水问题。
“今年6月,帮扶单位投资3万余元,免费为全村安装自来水减压伐,并在村民原有基础上更换了80块IC智能水表,从而实现了分户管理。现在我们村和城里人一样,也可以刷卡用水了。”杨成村党支部书记黄耀杰介绍说。
麦积区人大驻杨成村帮扶队员王桐桐告诉记者,鉴于山区气温偏低,水管容易被冻的实际,在此次水表提升改造过程中,他们还通过专门在地下安装防冻高压软管的方式,解决了冬季水管防冻的问题,以此保证村民的正常用水。
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86人,贫困发生率50.8%;2015年脱贫17户80人,贫困发生率28.7%;2016年脱贫10户44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5.57%;2017年脱贫4户20人,剩余11户44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2.61%……这是结束采访时,记者在杨成村村委会看到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
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现如今,杨成村大面积种植的花椒、苹果等已形成规模,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不少村民家里还有了私家车,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正一步步完成着蜕变。
曾经的老房已多被舍弃
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新闻推荐
“来天水是我的一次心灵还乡之旅”——访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银奖获奖者高鹏程
我在原地漂泊,却希望在远方安下一个永恒的家。”这是高鹏程曾写过的一句话。这个漂泊半生的“异乡人”用诗歌在安家、还...
秦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秦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