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秦安新闻 > 正文

代课教师杨银德坚守30年独自撑起一所学校——守护山里孩子的启蒙岁月

来源:天水日报 2017-09-11 11:39   https://www.yybnet.net/

最后一班学生,最后一班岗

□本报记者景春燕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9月1日上午8:30,秦安县安伏学区杨山教学点正在举行2017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嘹亮的《国歌》在小操场的上空回荡,杨银德抬头仰望徐徐升起的国旗,手里不断拉动着绳索。旗杆边上,3个小同学站成一排,以不太标准的队礼向国旗敬礼。

这里,是秦安县安伏学区的一处村级教学点,全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新的学期,教学点只迎来了3名适龄儿童。“去年是4个学生,今年只有3个,虽然心里难免有些酸楚,但想到留在村里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还是很欣慰。只要有1个学生,我都会坚守下去。”50岁的杨银德是杨山教学点的校长,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已经独自在这个教学点任教了30年。

2013年9月,杨银德被省教育厅评选为“陇原优秀乡村校长”,同时被天水市教育局评为“最美乡村校长”。2016年12月,在秦安县“百名最美秦安人”评选推介活动中,杨银德荣获“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但最让我高兴的不是这些。”杨银德说,从教30年,他教过的学生中,考取本科的已有25人,专科30余人,高职类50多人。掰着手指头算算这些数字,杨银德笑得合不拢嘴。

“山里人都是家里穷,孩子多,改变贫穷的状况还得靠学习文化。”说起靠学习改变命运的话题,杨银德讲起了村民伏有福家的故事。

当时伏有福的妻子长年患病,家里有5个孩子,老大10岁,老二9岁,老三7岁,都超过了上学的年龄,可因为家里穷交不起每人5元的学费,孩子都在家里闲逛。杨银德多次上门动员伏有福送孩子去上学,“我家的孩子上不上学关你啥事?我老婆身体不好,老大、老二还要在家帮着看弟弟妹妹,不上学。”杨银德每次都被赶了出来。

杨银德没有放弃,天天上门动员,给伏有福和他妻子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并答应伏有福,老大、老二、老三来上学,两个弟弟、妹妹带到学校里,下课和活动时间他帮着孩子一起照看。

就这样,伏有福家的5个孩子陆续都成了杨山教学点的学生。10岁才上了一年级的老大,后来考上了本科,现在在新疆参加工作,其余4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专,都已经成家立业。

“伏有福现在常见了我说,当年对我态度不好他很后悔,但也很庆幸,孩子如果当初不上学,就过不上现在的好生活。”杨银德说,“听了这些话,我很欣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今年8月23日晚,杨银德下地回家刚准备休息,就接到村民伏成元打来的电话,邀请他一定去家里坐坐。等他过去才知道,原来是伏成元的儿子伏少鹏今年高考取得481分的好成绩,被兰州交通大学录取,村民自发在伏成元家祝贺。当晚,村民杨永胜也向杨银德发出邀请,杨永胜的儿子杨尚义今年以562分的成绩被中南大学录取。

“伏少鹏和杨尚义都是我过去教的学生,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大家都很尊重我,对我说‘孩子考上大学都是你的功劳\’,作为老师,我特别高兴,特别自豪。”看到昔日的学生都有出息,杨银德非常欣慰,可一想到学校的未来,他的心里又感觉有些空落落的。

“每次看到学生求知的目光,从内心来讲,都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杨银德说,他这样宽慰自己:今后没有新学生,说明山里的孩子都跟着父母去条件好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是更好吗?“教育局的领导对我说,有一个学生我就教一个学生,有两个就教两个。哪年开学时一个学生都没有,我就看好学校的大门,有学生时再接着教。这句话是我的‘定心丸\’,只要当一天老师,我就要尽一天责任,站好杨山教学点的最后一班岗。”

妻子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保障

杨山村是秦安县安伏镇一个仅有百余户人的自然村,杨银德就出生在这里。安伏学区杨山教学点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杨银德也是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

1986年,杨银德以2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补习一年后仍未能如愿。1987年秋季,秦安县招考民办教师,他以原安伏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成了杨山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

当时的杨山教学点叫杨山村学,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一间破旧教室;说是有三个年级,其实只有一个班,仅有6名学生。校园没有围墙,教室没有窗户,房顶上覆盖着几片旧瓦,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刮大风,里面尘飞扬。没有课桌,孩子们只能趴在泥土砌成的土台子上读书、写字。

孩子是大山里的希望,知识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我要让村里每个孩子,不分男女,都能上学读书。”学校硬件条件的严重落后,并没有让年轻的杨银德失落,反而激起了他改变面貌的决心。

没有玻璃,他拿来自家晒花椒的塑料布,堵住风口;房顶没有椽檩,他拿起斧头、锯子,到山上砍树、选料;教室没有桌椅,他砌起土台子,中间架上木板,给孩子们当桌椅……凭着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在杨银德的手中,村学渐渐有了学校的样子。

但是,好强的杨银德不满足于此,他想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修建一所虽然小但却美丽的学校,让他的学生能坐在安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从2000年开始,杨银德课余时间便挨家挨户地做动员,发动村民筹资筹劳。虽然杨银德凭着在学校里的拼命劲儿,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尊敬,但是说服本来就不富裕的村民捐钱、出力修学校,还是件不容易的事。为了动员村里的一名在外做生意的人捐款500元,杨银德往那户人家里跑了11次;为了动员村里出去的“吃公家饭”的人捐款,他挨个给人家写信,一封接着一封。

在全村人的大力支持下,杨银德一共筹款65000余元。2007年秋季开学时,杨山村的半山腰上出现了一座焕然一新的学校。一排红瓦白墙的教室,一间整洁的办公室,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水泥硬化的小操场,全新的铁栅栏校门,校园成了全村最靓丽的风景。

一句承诺30载坚守

由于杨银德终日忙碌学校的事,极少时间兼顾家庭,家里的农活全由妻子包揽,因此,面对妻子时,杨银德心里满是内疚。

从教30年,杨银德的身份仍然是一名代课教师,没有编制,每月工资仅有千元。刚结婚时,他的工资仅有40元,为了养家糊口,妻子毅然当起了家中的顶梁柱。种苹果、种花椒,农忙时忙地里,农闲时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2007年的麦收时节,杨银德的妻子患了胆结石,疼得在床上打滚,他却为了建新学校,天天在学校的工地上忙。眼看地里成熟的麦子没人收割,妻子一筹莫展,只能收一点是一点,最终因收割不及时遭了雹灾。妻子欲哭无泪,忍不住埋怨丈夫时,杨银德却说:“咱家的一茬麦子不割,是一年的事;学校修不好,那是几辈人的事!”

“这些年多亏了她的支持,屋里屋外的活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劳累的时候埋怨几句,我很理解。这辈子跟上我,是苦了她了。”杨银德说。

杨银德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在外打工,收入并不稳定,今后还要面临两个儿子成家的问题,家里的负担很重。

“虽然压力特别大,可坚守了多半辈子的学校我不能放弃,孩子的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杨银德说,“我的梦想,就是只要村里的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梦想起航的时候,我能尽力推他们一把,就心满意足了。”

只有3个孩子的“袖珍学校”

a、o、e……”9月1日上午9时40分,杨山教学点的一间教室里正在上语文课,一年级同学伏江涛、杨景博和学前班同学伏鑫姚正认真地跟着老师大声地念着汉语拼音。

3张课桌,3名学生,使这间大约20平方米的教室显得空空荡荡。“景博站起来单独念一遍。”“鑫姚写得很好。”听到杨老师的鼓励,小同学脸上露出既羞涩又兴奋的笑容。尽管近几年乡村学校纷纷撤并,但杨山教学点的琅琅读书声却从未中断过,这所“袖珍学校”一直保留至今。

“同学们,现在下课休息。下节是美术课,老师教你们画画。”

“老师,我没有美术本……”

当得知3名学生都没有提前准备美术本,杨银德便快步走出学校,从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里买了3本美术本。断断续续下了一周的秋雨,早已将水泥硬化的操场冲刷得干干净净,3个孩子围着操场跑着笑着。

30年前,杨银德刚来到杨山教学点任教时,学校仅有6名学生。后来,他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村民们送孩子上学,一趟,两趟,三趟……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20几个适龄女娃都上了学,还有十几个辍学在家的男孩也重新走进了校门。那个学期期末考试时,教室里学生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6人。从那时起,杨山教学点再没有发生学生辍学的现象。2007年新学校建成后,学生数量猛增到60人,那也是杨山教学点学生最多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下山、进城,村里的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去年秋季开学有4个学生,今年只有3个。”杨银德慈爱的目光追随着孩子们,感慨地说。

杨山教学点只开设1至2年级课程,上学期结束后,4名在本校读完2年级的学生去了附近的完全小学读3年级。“以前孩子们可以在教学点上到3年级,但是现在3年级要开英语课,教学点没有教英语的老师,所以孩子们3年级就得去外面上。”说这些话的时候,杨银德显得很无奈。作为高中生,杨银德教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很容易,但他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他利用业余时间,函授学完了汉语言大专的全部课程,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

看着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今年7月,杨银德没法确定秋季杨山教学点还有没有新生,他便在暑假期间事先在村里对适龄儿童数量进行摸底。最终,适龄儿童只有正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着的这3个孩子。但教学点的课程不减,语文、数学、品德、体育、音乐一门不少。

新闻推荐

关于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入选作品和文艺突出贡献奖、文艺终身成就奖入选人员公示的公告

为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根据《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评奖办法》(省委办发〔2005〕73号)和本届评奖规程,现将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2012年4月—2015年3月)入选作品和文...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代课教师杨银德坚守30年独自撑起一所学校——守护山里孩子的启蒙岁月)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