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云鹏王宏宾
夺命公路
从定西到秦安150公里,走的是天公路,新闻上说省内二级公路将于今年5月底全面停止收费,我们正好——没赶上。
时值初夏,原本苍莽的黄土高原被各种层次的绿色覆盖,车窗外一路怡人的风景就像流动的电影画面。偶有维修施工路段,来往车辆只能半幅通行。于是,在这时的轻微颠簸和滞行间,不由让人想起,这条美丽的路,在刚刚建成的几年,竟然有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号“夺命公路”(《“夺命天”的前世今生》《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6日03版)。
据报道该公路从设计到施工,方方面面都存在问题,因此建成后事故频发。上文还显示,这条长不到两百公里的路,2003年到2011年死亡人数累计超过300人。这样算来,在那8年间,平均每两公里就有三个生命逝于这路上。
对于亡者,但愿天堂之路再无崎岖。
关于生者,且行且珍惜。
好在后来相关部门非常负责任地在沿途安装了一些超速检测设备,用法规加经济制裁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广大驾驶员在该道路上的安全驾驶意识。
驾车的王宏宾就是因为驾驶安全意识不够强,在这路上吃过几次“亏”,所以这次驾驶相当“谨慎”。
三个多小时,我们平安到达秦安。
省内仅存元代建筑
“羲里娲乡——秦安欢迎你”,车一出高速,一道横跨公路的彩门门楣上几个大字,提醒我们“此处非凡俗之地”。
原来打算到秦安后直接去大地湾,但是因为路上的耽搁,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计划。下午,先在秦安县城内活动。
秦安县博物馆就在兴国寺后院。其中一个展厅里尽管陈列彩陶件数不多,但是从大地湾早期一直到寺洼文化每个时期都有相应文物做展示,构成一幅粗线条的甘肃彩陶文化缩影。同时,似乎它在默默地向我们预示,这次要探寻的“彩陶之路”将会多么精彩。
眼前的精彩是兴国寺。
博物馆有小门通往兴国寺,寺的正门被精于商道的本地人租下,作为一间商铺使用。
因此,我们实际是从侧后方进入兴国寺的。绕过一座并不算大的单檐歇山顶式古建筑侧墙,当目光与建筑正面相迎,一股巨大的古朴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只见六根浑圆硕大的檐柱如巨龙之骨顶起一根同样粗壮的横梁,横梁之上是一簇簇如反抓向苍穹的龙爪般的斗拱,房脊自然就是龙脊,片片灰瓦如鳞,龙尾般的檐脊上,立一神人,怒目圆瞪,仿佛可以战胜一切苦恶。
大殿上高悬一白色匾牌,上用黑漆大书二字——般若,落款胡缵宗。
这是“龙眼”。
“6万年”的大地湾
大地湾遗址在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距县城最短路程46公里。
但这条路多半是山路,且路况不好。下次你去,就别怕绕道,要选经过莲花镇的那条,好走。
第一次来大地湾是十年前,当时博物馆还没有建,那座著名的编号为F901的史前宫殿式建筑遗址已经被一间大厂房式的建筑保护起来,门紧锁着。记者证不管用,经过和看门人协商,我们同行的3人掏了50元才得以入内。
这次去,原来的“大厂房”已经被新的建筑所替代,只是现场还处于施工状态,一位貌似负责人的老年人在认真地查看了我们的记者证和介绍信后,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已经三年没有进去过人了”。
这里是清水河的二级台地,视野开阔,从这里可以俯看整个河谷,邵店村民居院落、大地湾博物馆、原始村落遗址展示区历历在目。王宏宾决定在这里航拍,我也乘机走进这方神秘的土地。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这里应该是大地湾第四五期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地表陶片不是很多,层层梯田间的断面上,有很多灰层或者用火痕迹,偶有陶片夹杂其间。
令人惊讶,农田里到处是探洞孔,有些地方还用白灰划线或者标记。问过地里劳动的村民才知道,这里已经被规划为博物馆的遗址展示区,日前工作人员正在对这里进行勘探和实地测量。
姓李的中年村民告诉我,征地的价格还没定下来,现在勘探造成的青苗损失费是每亩补偿100元。他说:“人头瓶就是我们这里出土的,国宝,现在在国家的博物馆”。
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大地湾博物馆的展厅内见到了“那件彩陶艺术珍宝”,的确是一件复制品,真的在甘肃省博物馆。
从展厅出来,在博物馆办公区域,我们见到了王晓珠。
现在主持大地湾文保所工作的王晓珠副所长,自1996年从大学毕业算起,在大地湾已经整整工作了21年。
据他回忆,当他来到大地湾时,这里只有5名正式职工和4名临时工,却负责着大地湾275万平方米遗址的保护工作。问他大地湾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意义,他借用严文明先生的话回答我们,“为(研究)陇东及其周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
今天,这个“标尺”长度被考古工作者再次“刷新”。王晓珠介绍,就在离博物馆不远的大地湾文保所院内,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单位组成考古调查队,发掘了一个名称为“Dadiwan06”的探方。该探方深10米,被分为27个地层。考古人员在接近探方底部的第12~18层,发现了旧石器石器。
据此,大地湾最早出现的人类活动的时间被标注在距今6万年前后。
补天石
“女娲就是秦安人,传说她姓风,生在风谷,长在风台,葬于风茔……”在离大地湾7公里的陇城镇女娲祠里庙祝赵存贵流利地说。
他说女娲祠原来在对面不远的北山上,后毁于晚清兵燹,现女娲祠重建在原女娲庙的所在,从此祠庙合一。
我问他本地的女娲传说多不多?都有哪些?他说多得很,什么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同伏羲兄妹成婚,这些故事都有。我问他详细的,他却说,在微信上搜五营生活,那里有视频,你一看什么都有。
接着他告诉我,离这里不远还有女娲洞,传说是女娲住过的地方,他小时候还常到洞里玩,洞深不见底,里面还有古人用过的灶头炕台等遗迹。
他说,现在祠院里供奉的那颗“补天石”就是从女娲洞里“请”出来的。我上前看了半天,那块石头并没发现什么特别,不过在石背面,有些痕迹像是被人刻划或者使用留下的。
何鄂来信
在女娲祠内,我读到女娲像作者、雕塑家何鄂写给赵存贵们的一封信。
各位会长:
您们好!
自从一九九五年离开秦安女娲庙至今一晃已经二十年了。真是岁月如梭,人生易老天难老啊!
从永青拍来的女娲像看到女娲像的上面增加了一个暖阁,足下周围摆了许多供品。
我想女娲是我们的祖先,女娲补天炼了五彩石,所以在背景设计上做了云天大气,混沌的感觉。女娲为人类补天,所以开阔的背景会使女娲更神圣、更伟大。不要让女娲好像在房子里、帐子里会更好。另外,女娲脚下的供品最好放在供桌上,让女娲的双足和腿边的山脉露出来会更好;女娲在天地山川中炼五彩石。
以上的意见和建议供您们参考决定。
我希望能在这一两年再去秦安,看看女娲像,看看秦安的乡亲们。
祝您们万事如意、平安吉祥。
何鄂
2015.5.16
大地之母
如今按照何鄂的意见,已经将女娲像上的暖阁拆除。
女娲的双足也能稳踏在群山之间。
尽管祠里的香火把女娲的塑像熏得有点黑,但她有神的双眼依然坚定地注视远方,手中雕塑的五彩石与现实中祠内堂前不远的“补天石”,就像大地湾与女娲祠,在“别扭、固执”中却神秘而默契地呼应着。
于此回望大地湾,女娲是否真实存在已经变得不重要。倒是那些传说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已经深深封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们曾有过一位共同的伟大先祖母亲,她不仅创造了我们的生命,且在天倾地陷之时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比起她所担当的一切,对于后世的我们,再能有多大的灾祸能将我们击倒,再能有多大的苦难能让我们轻言放弃。
这是代表华夏先祖集体记忆的远古神话,给予生活在今天“无神时代”我们的永恒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双红20年前,年仅20出头的刘芳香,嫁到了秦安县魏店镇化洼村,由于丈夫没有上过学,只能靠务农来养家糊口,当时的夫家,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同样贫困家庭出身的刘芳香,不怕吃苦受累...
秦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秦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