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毛驴,一根扁担,一把锄头,几亩小麦,便撑起一户农家的春夏秋冬。在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乡孙庄村小户大队,这种记忆深深的刻在每一个村民的脑海中,因为它积淀着祖祖辈辈传承的农耕文化和对这片故土的浓浓深情。
魏晓平初中毕业后,在外面打拼了几年,就返乡务农。他排行老二,兄弟都是平字辈,因此,村民叫他“二平”。他一直梦想有自己的一辆车。每当夜幕降临时,在袅袅炊烟中,伴随着鸡犬归巢之声和媳妇叫孩子回家的喊声,他会酣畅淋漓的吼几段小曲,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在祖辈的传承中,勤劳成了二平和村民们最大的“基因”。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不会为温饱问题发愁。但是由于山大沟深,再加上干旱少雨、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这个村庄一直维持现状。
肥沃的土壤加上一双勤劳的手,二平和村民们能种出优质的苹果、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但是,很多田地周围都没有路,导致二平的一辆板车闲置在家。他和村民们只能通过手提肩挑的方式,外加借助毛驴、骡子等牲口的力量,一点点从峭壁上将土豆等农作物运送出来。收完全部的农作物,已是一个多月后的事情。往往会错过最佳收购时期只能贱卖。
“要想吃香喷喷的新小麦面条,肩膀必须要脱一层皮!”这是魏建吉父亲每年收割小麦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成了当地“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当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不断吹入这个村庄后,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意识逐渐苏醒。刘志康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名干部,在魏店乡镇府任职的他,这种思想尤为强烈。从2012年开始,他组织村民陆续修了几条小路,也让二平实现了第一个买车梦,他告别了扁担和毛驴,买了一辆崭新的三马子。而且,他还和许多村民一起买了摩托车。在弯曲的山路上,走亲访友和赶集的摩托车声此起彼伏,成了当地的一景。
2014年,刘志康通过争取乡政府的扶持政策,一鼓作气,用挖掘机挖了几条宽敞的大路,彻底打通了这个闭塞的村庄。再加上***政策的劲风吹入,以及乡政府对苹果产业的扶持,使村民们的思想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纷纷购买了电动推车、农耕机、脱粒机等现代化的农业工具。隔三差五,村里会有鞭炮声响起,因为,不论谁家买来新的农用工具,村民们都会提着鞭炮去道贺。这段时间二平经常出现在乡亲们的酒席间,忙得不亦乐乎。
路通后,大量的苹果收购商涌入村庄。由于这里种植的套袋苹果色泽鲜艳、口感纯正,因此,村民们的苹果被抢购一空。当年二平破天荒的卖了十万元,成了这个村庄为数不多的大户,他兴奋地几夜没睡着,也开始筹划第二个买车计划。其他每户村民的收入普遍在三万元左右,改变了这个村庄以前靠种植土豆每户年收入仅四五千元的历史。从此,苹果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支柱产业。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闻讯后陆续返乡种植苹果,部分村民还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
今年国庆节,记者来到村里发现很多村民的家门口停放着崭新的小轿车,而且还刮起了一股农村电商之风。二平也不甘落后,买了一辆八万元的小车。10月3日,他一边往小车的后备厢里装着整箱的苹果,一边乐呵呵的告诉记者:“其实,我买车的原因,除了接送孩子上学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这个车从网上销售苹果。”
二平告诉记者,一斤花牛苹果,如果卖给当地的销售商,一斤不到3元。而他从网上销售,每斤可以卖到七八元。每天,接到订单后,二平都会用自己的小车拉着装好箱的苹果去镇上发货。日子越来越红火,收入越来越多。二平也开始计划着买第三辆车。用他的话来说,那叫“农民也要与时俱进”。
□兰州日报记者魏奇峰
新闻推荐
违法钓鱼污染水库水质被罚秦安县中山乡村民李先生向本报反映,当地的苏家峡水库是秦安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其水质问题关乎几十万人的饮水安全,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有四五...
秦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秦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