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秦州的天水,美如诗画的奇秀风景,繁若星辰的历史人物,珍贵久远的文化遗存,被国务院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山川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自古就有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等秦州八景。其中,经历过千年风雨、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的南郭寺以它悠久的历史和自身所散发出的光辉叫我神往。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踏着耤水的涛声来到南郭寺脚下,沿着横斜阡陌曲折上山,两边田野五彩缤纷,一片丰收的景象夹杂着朵朵野花,让人感觉到“我言秋日胜春潮”的美轮美奂。不多时,迎面扑来了一座多少有些寒伧的山门,但透过斑剥苍凉的印痕,那种肃穆庄严、记载着历史与现实的景象也令人感慨不已。拾级进山门,“第一山”三个大字的横匾使人眼前猛地一亮,赫然入目的是宋代书法家兼诗人米芾的刚劲有力的手迹。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两公里处的龙王沟东侧慧音山坳,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此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前临耤水,背负幽林,古柏苍翠,巨槐参天,泉水北流,风景秀美,呈中、东、西三院排列,构成古典园林建筑格局,苍松翠柏葱茏成荫,殿宇禅院错落有致,隋唐以来,始终是天水胜迹所在。该寺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
最叫人称道的是寺中的古柏、巨槐、北流泉与杜甫祠堂。
那株老态龙钟而枝叶青苍的古柏生长在大雄宝殿院中。根部由长方形青砖花墙围护,主干上分三叉,分别向南北横斜逸出。它就是名扬千古,享誉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早在唐代诗圣杜甫《山头南郭寺》诗就咏之为“老树”,诗仙李白也称它“古柏”。李、杜至今又历1200余年,那么古柏究竟它多老多古呢?1987年秋,北京古树研究专家专程来天水考察此柏,认定古柏树龄已有2300至2500年,它的初植年代约与中国的孔子的生年差不多,所以又可以称它为“春秋柏”,可谓稀世珍宝。
而山门前的那两棵树高30多米,距今已有1300多年,高大挺拔,巍巍屹立的槐树,人们称它为“唐槐”。由于这两棵槐树对称地生长在山门两侧,个头相当,树形相似,并且都长得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守门将军,给山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于是人们又叫它为“将军槐”。每当夏秋季节,此槐树叶茂密,枝干潜隐,游人看到的是巨龙的一鳞半爪,而且时隐时现,摇曳不定,如同龙在云雾中游动,游人称它“龙游云中”。
在四方院的东头,有一座玲珑剔透、典雅秀气的六角亭泉,泉口为汉白玉砌成的八卦井。井上有亭,井口至水面二米五,水深四米,泉水清澈,甘冽醇美。“旱盈潦缩,祷雨极验”,古今游客,无不称奇。当年杜甫遨游此处,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吟道:“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在杜甫笔下,空旷寺院的参天古树,被邑镇美名传扬的清凉泉水,秋花在悬崖危石底开放,弃置的古钟衬映着暮色晚景,有机地交汇在一起,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唐代南郭寺的写意画。
南郭寺内原建有一杜甫祠堂,祠内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杜甫像富态儒雅,颇见君子之风,这当是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祠堂门外有一副对联:“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它凝炼、生动地概括了杜甫在秦州的凄凉日月及奔赴成都的一路艰难。近年来,南郭寺增建杜甫塑像,且将宋婉以王羲之字集杜甫秦州诗之作即所谓“二妙轩”刻碑于南郭寺,型制典雅端庄,文化品味浓郁。它让几乎失传的优秀文化——诗圣杜甫的《秦州杂诗》与书圣王羲之墨宝,堪称极品的双绝融合为一,晖映今人及后世子孙。
身在南郭寺,仰望诗圣杜甫亲切庄严的塑像,自然就想起他多姿多彩、际遇坎坷的一生,脑海中总飘动着他清瘦而歌的影子,尤其在秦州这段时间里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命运多舛的不平凡的经历。
据史料记载,公元757年春天,时值长安沦陷,杜甫在京城无落脚之地,于是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乘一辆驴车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杜甫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的身上有着一生登游名山的诗人天性。在秦州的日子里,他蹬着两只麻鞋游历了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等古刹名胜。曾在羲皇故里的怀抱里洗温泉碧水,赏麦积奇峰,游南郭秀色,写下了千古名作《秦州杂诗》。其中“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形象地刻画出了麦积山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山形特点,而这满目美景也让诗人产生了“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愿望,期盼能过上“对门滕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宜翻犁,阳坡可种瓜”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曾和患难之交的唐代高僧赞公和尚在秦州赠诗咏唱,在“宿赞公房”的诗中,他对两人秦州重逢、同宿一处的境遇百感交集,写诗自我感怀:“仗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对赞公和尚淡泊明志的高贵气节敬佩不已。今天,秦州景区中还处处留有诗圣的文化遗风,在甘泉镇有条涧水叫“子美泉”,有棵古树叫“子美树”,有所学校叫“子美学校”。时隔千年,这所学校至今依然书声琅琅,那充满希望的书声传达着一个诗人“沉郁顿挫”的灵魂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尚情操,叫游人们为之心动。
诗人流寓秦州期间,创作一百多首诗作。其中,《秦州杂诗二十首》、《佳人》、《病马》、《空囊》、《萤火》、《山寺》、《铁堂峡》、《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佳作,在杜集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大历五年冬,杜甫卒于湘江,消息传到秦州,百姓们失声痛哭。秦州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在他居住过的东柯村修建了杜甫草堂。清同治年间草堂毁于兵火,光绪三十年将南郭寺东禅院改造为杜公祠。应该说,杜甫高洁的品行受到秦州群人民的怀念和爱戴,也正是诗人吟诵古秦州山水的诗篇,钙化了天水的头骨,提升了天河热土的知名度。
是的,天水人崇敬杜少陵,是因为他当年曾流寓秦州,并将秦州风物写入了千古传诵的诗中。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南郭寺许多文物瑰宝都未能逃过这一劫难。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政府又制订新规划,修复寺院,再现佛门庄严典丽气势,并恢复兴建人文、自然景观。如今南郭寺新旧堂殿崛起于荒芜,彩焕星辉,一派兴旺祥和气象。千年古柏枝繁叶茂,绿荫蓊部;北流泉甘甜醇美,沁人心脾。
出了山门,回眸经历过千年风雨的南郭寺,那一片古朴沧桑的身影掩映在夕阳的秋风中,让人肃然起敬。诗圣离开人世已经一千多年了,但吟咏秦州的诗篇仍在;南郭寺虽几经兴废,但北流泉却从未干涸。今天,南郭寺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拥抱着秦州的热土,带着陇原的芳香。毕竟,南郭寺是黄土高原上一个鲜活的生命细胞,有它的繁衍与裂变,我们的精神在亘古昂扬的基座上,将会演绎出更加坚实的根基和理想的内涵……
□刘志宏
新闻推荐
朱凯林(天水市六中九年级1班)看着大街小巷飘扬的五星红旗,朱凯林心潮澎湃,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听着《我和我的祖国》,看...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