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水 今日清水 今日秦安 今日甘谷 今日武山 今日张家川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今日天水 > 正文

文 学 :是让自己欢喜 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

来源:天水晚报 2019-09-05 15:30   https://www.yybnet.net/

乔叶,人如其名。8月24日,乔叶随同中国作协采风团一起来到天水采风。人群中,她一身飘逸优雅的黑色长裙,虽然没有太多的鲜艳亮丽,却有着一份迷人的从容与优雅。

刚刚抵达天水,乔叶便随采风团一起前往伏羲庙,拜谒人文始祖伏羲。行程匆忙,一身疲惫的乔叶在参观过程中兴致勃勃。她认真地听讲解员的解说,仔细地看庙内每一处画栋雕梁、椽檐窗棂。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就像一个想要努力汲取知识的学生一般,让人不忍打扰。

在伏羲庙的参观结束时,记者与乔叶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定了采访时间。

乔叶是第一次来到天水。刚踏上天水,乔叶就感受到了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感觉。在采风第一站伏羲庙,乔叶更是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共鸣与归宿。

“我们河南有太昊陵,天水有伏羲庙,在天水,我找到了伏羲文化相连接的地方。”乔叶说,天水有着与中原文化相呼应的地方,这种呼应,更像是一种血肉相连般的不可分割。所以,对于天水这座城,乔叶心中更多了一份熟悉、亲切与好感。

虽然是第一次来天水,但乔叶与甘肃却有着深厚的缘分。她到过平凉、敦煌,探访过河西走廊,这也是乔叶在今年内第三次来到甘肃了,甘肃的广袤、粗犷、神秘,都对乔叶有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还有乔叶故乡河南的龙门石窟,如一颗颗珍珠,在她脚下的行程中连成了串。对于石窟文化,乔叶始终心存一份向往与崇敬,也让她更加相信,这是她与甘肃、与天水冥冥之中的缘分,也可以说是石窟文化的牵引,让她来到了这里。石窟中的壁画、造像,让她似乎梦回大漠黄沙驼铃悠悠的古丝绸之路。

从第一次来到甘肃、第一次走进石窟起,乔叶便对石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座石窟包罗万象,犹如一本厚重的书,从中可以窥到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这也是她拓展眼界、积累素材的必修课。

“我走过甘肃的很多地方。在我看来,甘肃的每一处地方都能代表甘肃,都具有属于这里的独特魅力。”对于天水的印象,除了“气候宜人”,乔叶对这里的饮食、方言也有很大的兴趣。“天水有‘白娃娃’,天水的方言和陕西方言很像,参观李官湾村新农村的时候,看到挂在墙上的农具做成的艺术品,很有美感,我激动得拍了很多张照片!”对于天水之行,乔叶的喜悦溢于言表。

此次采风,也为乔叶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她已经期待着能再来天水,能更加深入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与心跳。因为,这座城的文明,随着时间的不断铸造,会变得愈发动人。

“我很佛系。”乔叶说完这句话,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笑了笑。笑颜如花的乔叶今年47岁,但整个人充满活力,很难看出岁月留给她的痕迹。在她看来,写作的目的没有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她的写作首先是为了自己而写作,是为“自己服务”,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自由。所以,乔叶的写作很纯粹,无关乎名利与社会影响,但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这些包袱,乔叶可以不受羁绊,酣畅地创作,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内心的故事。

乔叶曾获河南省文学奖及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她的中篇小说《打火机》获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郁达夫文学奖提名奖。她还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锦绣文学大奖、郁达夫小说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05年,乔叶的小说《取暖》获得首届“十月文学奖”,同时这部作品还被拍成了微电影,翻译成外文出版。

乔叶将这些荣誉称为“意外之喜”。乔叶说:“我只负责用真心和诚意写作,取得的很多荣誉都是我没想到的,文学给我的,永远比我想象的更多。”对于乔叶的散文,评论界的评价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其实,乔叶作品关注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家族史到婚姻生活都有涉及,这些题材归根结底是对人心和人性的关注。作品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共鸣,是她最欣慰的事。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谈到这个问题,乔叶认真地想了想才说:“对于作品的形成,诗歌创作或许更需要灵感,而小说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触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让它具备寻常生活的面貌。”

乔叶的文学创作,经过了从散文到小说的转变。谈及这个转变的原因,乔叶说“我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散文创作更多基于自身的经历,我是个自身经历单薄的人,以前认为我适合写散文,后来发现散文不足以表达对于世界的认识,而小说文体极其多样,内在空间更加广大,可以充分挖掘内心世界。”

不久前,乔叶刚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她》。这是她身为女性,对于女人内心的一种探索。说起这本小说,乔叶也向记者更深入地谈起了创作之路的回归。

乔叶说,她早期的散文作品用词华丽,喜爱用排比句铺陈。用她的话说,这是“青春期的产物”,也许是当时内在的缺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呈现。但当乔叶的创作目光开始转向小说时,这种“强大的虚构产生的真实”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她对世界、对人性、对世道人心的认识。“所以我现在的作品更加朴素,情感也更加深沉。”对于这样的改变,乔叶很庆幸,因为这让她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一名“女作家”的身份,她称这是“女性意识的回归”。

年轻时的乔叶很排斥被定义为“女作家”,那时的她总想打破身份上的局限,表现得自己很“酷”,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是有些幼稚的。“局限本身也是财富,上天赋予我女性的身份,这是我的优势。”乔叶很释怀地说。

如果说女性意识的回归是乔叶创作之路的一种释然,那么家乡意识的回归,则是让她重新认识了故乡,为自己的写作带来了更多的创作资源。“年轻时的自己,如果被叫做‘河南作家’,我内心是很不快的,我甚至觉得,这样的称呼是带有地域性的偏见。”回想起多年前的自己,乔叶为这些困扰过自己的想法有些哑然失笑。随着阅历的丰富、内心的不断充盈,回望起自己的生命历程,乔叶意识到,故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于河南来说,这样的地域性就是财富,作为河南作家,不仅不需要回避它,还要珍视它、利用它,因为家乡意识的回归,让乔叶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写作需要保持对世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也是乔叶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的原因。她笑着说:“文学对人很宽容,不会因为你的年纪而有所限制,反倒会因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让作品更有味道,在文学的领域,我可以永远年轻。”乔叶直言,虽然自己很“佛系”,但还是希望作品能够得到肯定,“当然,有批评的声音更好,可以让我的内心更加丰富宽广。”说完,乔叶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文学永远年轻

新闻推荐

秋处露秋寒霜降 □兰叶子(天水)

立秋一候凉风至。随之而至的还有远走南方,动荡不安的雨七月的目光止行于一场炽烈的大火八月的笙歌开启于一朵清白的雏菊...

天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水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文 学 :是让自己欢喜 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