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十年没回故乡了。故乡的一切,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唯有对幺妈一家,我还念念不忘。
车在蜿蜒的乡村土路上爬行,一个多小时后,驶进了故乡一个叫湾湾村的地方。透过刺槐的缝隙看过去,村里有好多人家盖了新房,土坯房变成了一砖到顶的漂亮平房。
再往前走,就到幺妈家了。远远的,就看见幺妈倚在门口,向我微笑,笑容里洋溢着家的幸福。七十有三的幺妈,看上去身体依然很硬朗。幺妈的儿媳妇听说我来,已经忙着在厨房里包饺子。
十年前,幺妈家是村里有名的贫穷户。全家人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媳妇耐不住苦日子,扔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家出走了。临走之前,留下字条:“别来找我,找也是白找,守着‘燕子窝’过日子,没一点意思。”
儿媳妇出走后,幺妈好不容易熬出头,把两个孩子抓养大。就在孙子们都能挣钱养家的时候,出走十年的儿媳妇突然又回来了,回到了这个“燕子窝”的家。
如今幺妈的家,旧貌换了新颜。昔日的土坯房没有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两排整齐的明光闪闪的漂亮平房。七八间房屋间间宽敞明亮,窗明几净,新式家具、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堂屋里幺爸在唱秧歌:“我老汉过上了好日子,不是我老汉本事大,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啊!”
印象中,幺爸总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腰里缠一根烂草绳,手里拿一个旱烟锅子,热了往树阴里一坐,冷了往阳坡里一躺,懒得要命,村里人都叫他”懒爷”。
那时候,幺爸真的很懒。一样的山洼子地,别人家的地里,麦苗绿油油的,看不见一棵草,而幺爸的地里,草盖过了麦苗。一年下来,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幺爸家的粮食早就吃完了,幺妈用麦麸做的馒头,黑乎乎的,难以下咽。
现在,坐在堂屋里唱秧歌的幺爸,穿戴一新,身体比我想象的要硬朗多了。
幺妈说,你幺爸现在可忙了,家里养着三十几头羊,他一天要到山背后去放两次。山背后是个地名,离村子很远,沟大林深,是放牧的好地方。
早先,我记得很清楚,在幺妈家院子东面的土崖下,有一间土窑,那是祖辈给幺爸留下来的唯一财产。窑里有一盘土炕连着锅灶,我小时候经常在这盘土炕上玩。现在这间窑洞尚在,只是变成了羊圈。
幺妈的炕烧的很热,很久没有坐热炕的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幺妈怀里抱着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小孩,胖乎乎的,很可爱。幺妈说,这是咱强儿的孩子。噢,好像才刚听说强儿打工的时候处上了对象,没想到孩子都这么大了。我问幺妈,盖房子花了不少钱吧?幺妈指着那一排排新房说,修这房子的时候正赶上危房改造,国家补助了两万块钱,还贷了三万的低息贷款,儿子和孙子这几年打工也挣了几个钱。我问幺妈,贷款还清了吗?幺妈说,早还清了。咱们村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有了党的好政策,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我和你幺爸也没啥心操了。两个孙子在建筑队干活挣钱,地里的豆芙、菜瓜,一年下来也能赚几万元钱,你幺爸放养的一群羊,光羊毛一年的收入我们两个用不完。幺妈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
就在我和幺妈拉家常的时候,强儿进来了,他从幺妈怀里抱过孩子,问我:“姑姑,你看我女儿漂亮吗?”印象中,重男轻女是家乡的传统思想,女儿是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强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女儿好养,将来不愁嫁不出去,儿子养不起喽,没有十几万连个媳妇都娶不到。”
晚饭是强儿和媳妇做的,有红烧肉、辣椒炒肉、蒜苔炒肉、蘑菇炒肉片,还有鸡和鱼等,满满一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看到幺妈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离开幺妈家,太阳快要落山了,一座座红砖盖成的房子,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我不得不惊叹家乡这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没有想到,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金窝窝”,这全托了党的富民政策的福。
我和我的祖国
新闻推荐
6月22日,天水市成功举行伏羲公祭大典,为了办好节会,全市可谓上下一心,精心布局,倾心倾力,新修的马路平坦顺畅,摆放成景的...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