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虎
作者简介周小虎,1981年10月出生于秦州区平南镇大柳村,2005年5月参加工作,现为秦州区红山小学教师。
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的思绪不由得飞到二十几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
1989年9月我上学了,我的小学是我们村的村学——秦州区平南乡大柳小学。学校在村子中间北面伸出的土台上,是70年代人民公社时盖起来的,已经很旧,教室是土木结构的马鞍架房子,低矮、门窗小,阴天时光线很差,围墙是用黄土夯成的,就连我们坐的凳子也是用土坯砌成的一个个小土台,课桌虽然是木头的,但只是四条腿上钉了一块木板,整个校园都显得土里土气。到了雨季,去学校的路泥泞不堪,不小心就会摔得满身是泥,外面下大雨,教室就漏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经常变成一个个小水坑,同学们的衣服常常被雨淋湿。
学校的状况一直维持了好几年,1993年春天,学校进行美化,老校长买来了一尼龙袋石灰,我们每人拿来自家的洗脸盆把石灰泡化,用石灰水把学校的墙从里到外刷了一遍,在大山里,当时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远远望去就像一座白色的“城堡”。
1994年,是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天水市的一所学校把几十套用旧的桌凳捐给我们学校,从此,学生再也不用坐泥凳子,趴木板了。
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学校老师严重短缺,从我上学到毕业,学校的老师除了校长外,其余几个是本村人,都是中学毕业后就被村上请来给我们代课的,听说他们的工资很低,低的只能为家里买一些油盐酱醋。也许他们看见村里人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想让我们走出大山,在艰苦环境里,他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本事来教学,对我们要求很严厉,耳濡目染了他们认真工作,对待学习我们也很认真,课堂上我们听讲很专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争着回答,放学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才去玩耍或者帮家里干活。
大山里的孩子,对知识有着天生的向往,而从书中获得知识是我唯一的途径,每次读到课外书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那时农村家家条件都不好,全村几乎没有我们可读的书籍,我就从村里找一些旧书旧报纸来读,读着读着,旧书旧报纸也读完了,只能反复再读。
记得四年级暑假,我和哥哥冒着酷暑在麦茬地里挖了一假期的半夏,几十天的辛苦最终换来了40多元钱,半夏刚一卖出,我们便买了一套期望已久的连环画《呼家将》,我们高兴地在路上就读了起来,直到撞到了行人才停止。
20世纪末,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打工,村里人渐渐富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学校也就成了村里最差的建筑。1999年,经过全村人商量,决定盖一所新的学校,全村人共集资五万多元,每家每户都出工出力,拆掉了近30年的学校,终于在原址建起了一座红砖青瓦的美丽学校,学校比以前大了很多,六个教室,能容纳200人上课,还建了教师办公室,学校也第一次有了校门。那年我正好上高三,看到学校焕然一新,我无比兴奋,立志要回到村上当一名老师,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当时许多同学都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专业,以便日后有更好的发展,可谁也无法理解我对小学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母校的感情。
2014年,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开始实施,我们村的小学也在项目之内。2015年学校异地搬迁重建,半年后,在村口的川地上,一座三层的楼房建起来了,此外,教师宿舍、食堂设备等得到了完善。
自小学毕业,我离家越来越远了,但每次回家,都要了解学校的情况,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我每次回到故乡,一下车,就能看到新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门口鲜花盛开。村里人说,现在学校可美了,教室宽敞明亮,每个教室都装着多媒体交换黑板,篮球场是塑胶的,学校的图书室里存放着几千册书,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没书看了,老师也都是正规的师范毕业生,他们年轻,正用自己的热情、用更科学的方法助力着我的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虽然不是在我的母校上班,但每次上课看到我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也让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生活。
我始终留恋我的过去,想念那些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老师们,怀念我美好的小学时光。
波澜壮阔的70年,每个人的生活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您想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0938—8286509
投稿邮箱:rbywb@163.com
新闻推荐
天水市气象局发布6—9月气候预测 预计夏季有伏旱 需加强抗旱意识
本报讯【记者余碧波】市气象局日前发布6—9月气候预测,预计2019年汛期(6—9月)全市整体气候状况属偏差气候年景。夏季(6...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