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水 今日清水 今日秦安 今日甘谷 今日武山 今日张家川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今日天水 > 正文

“我在博物馆里修文物” 访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李小龙

来源:天水晚报 2019-05-09 18:44   https://www.yybnet.net/

回首来到博物馆的日子,已经30余年了!”李小龙不禁惊叹。1987年进入市博物馆时,他还是个懵懂的热血青年,如今却已经56岁了。看着修复中心内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李小龙笑言自己是“部门最老的文物修复师”。谁曾想到,眼前这个可以静静地拿着文物一整天的修复师,本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的四年里,李小龙干过侦查,能绘图、会摄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1987年退役后,他便来到了博物馆。李小龙说:“当时真的没想过会干文物修复这一行,那时市博物馆内各部门还没有这么明确的分工,而且人手少,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什么都得会干。糊灯笼、修灯泡、检票、卖票,我都做过,真的是在和博物馆一起成长了。”能文能武、宜动宜静,李小龙似乎都做到了。

2012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李小龙正式进入文物修复岗位,成为了一名文物修复师。

进入博物馆工作之初,李小龙就参与过墓葬挖掘工作。回想起那时,李小龙感慨:“现在的技术和条件比起那时真是好太多了。我们那时任何图像的绘制都是纯手工,一旦绘制过程中有一滴墨汁滴上,整张图就作废了。而且这种情况常有,每到这时候,心里确实挺崩溃的。”说起那时的经历,李小龙笑得有些无奈。但也正因有了这样一次次的磨炼,让李小龙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铜器、瓷器、纸制品、木制品等文物,李小龙修复起来都不在话下。

小到铜钱大小的文物,大到几米十几米高的器物,李小龙都修复过。记者问他到底修复过多少件文物?李小龙笑着摇摇头:“数不清了,但上千件肯定是有了。”在众多种类的文物中,李小龙最拿手的还是金属类文物的修复:“青铜器文物体现我们北方地区的特点,而南方则盛产瓷器,所以我接触的金属文物比较多。”李小龙自信地说,经过他手修复的文物,在几十年内,是不会出现任何毛病的。这句话中,包含的不仅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也是一个文物修复师的责任与良心。

1981年的一个午后,18岁的李小龙听闻天水市有了博物馆,好奇地跟着大人一起来参观。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古老的文物似在诉说着埋藏千百年的往事,但那时的李小龙还不懂得文物的意义和价值,用他的话说“是在看热闹。”而38年后的今天,记者在市博物馆内全新升级的展厅里,看到的一件件经修复后展出的文物,大多都出自李小龙之手。

在李小龙看来,文物修复师就像是手术台上的医生,面对一件件“生病”破损的文物,修复师必须谨慎而小心地对待,让文物恢复它们原本的面貌。“修文物是一件良心活,如果将四五道工序简化成一两道,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可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修复的是文物,传承的是历史,收获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这些不能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能够亲身体会老祖先们的智慧,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每当一件文物从手中修复完好,李小龙觉得,过程中就算有再多的困难和磨难也变得值得了。

不久前,一株一米多高的汉代铜制摇钱树的修复工作让李小龙记忆犹新。摇钱树上的铜钱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厚,比一张纸还要薄,上面的有害锈很多,这为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不仅要求工作的精细度,还要修旧如旧,仅仅一道工序就要两三个月之久。“只是修复文物的一小块地方,就要每天盯着它,一盯好几天,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定力。”历时半年多,这株摇钱树终于修复完成,并博物馆展厅内展出。在观者为之而惊叹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在这件文物背后,修复师们的付出?

性子是磨出来的,能力是逼出来的。刚进入文物修复这一行,李小龙也说自己“坐不住”,于是他便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不要考虑一整件文物修复的量,只做好眼前的一点点工作,这样一天做一点,积少成多,一件文物便能慢慢修复完成。现在,一年到头安静地在工作室内修复文物,也让李小龙觉得是一种乐趣。

每当有文物修复工作时,文物修复中心工作室的大门在周末也是敞开的。修复师们在工作室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没有人要求他们加班,也没有报酬的回馈,李小龙说:“周末的博物馆更加安静,能让我们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在周末工作。如果遇到好天气,阳光明媚视野开阔,在室外修复文物,借助自然的光线,是最好不过了。”

李小龙也常会碰到破损十分严重的文物,用他的话说,“已经碎成渣子”,要把这些渣子一点点拼凑起来,修复如初,难度可想而知。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要经历采样、绘图、拍摄、检测有害锈、称重等步骤,在修复的过程中,还要一遍遍地对文物进行上色和调色,以期达到文物本来的色彩。加上文物形状的不同,专用的模型和工具十分欠缺,李小龙便自己动手制作工具。

在诸多步骤中,李小龙说矫形是最难的一步。根据文物损害形状不同,李小龙制作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夹子,将修复中的文物固定住,有时一件文物甚至要矫正7-8个月的时间。

当上了文物修复师之后,李小龙发现,文物其实并不神秘,几乎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器物。但每当拿起一件文物,李小龙总会感慨祖先的智慧与高超技艺,精美的纹饰,流畅的线条,丰富的实用性,让李小龙大开眼界。“每一次文物的修复,都像是与古人对话,像是文物在向我讲述着它的故事,这是其他工作所无法体会的。”激光焊、烘箱、解压机,还有各类工具和化学物品,一间修复室就宛若一间工厂。李小龙告诉记者,粘合文物的材料也会尽量选择原始古老的原料,因为它们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寿命长,更有保证,而新型材料是要慎重选择的。

之外,烫伤膏、纱布也是工作室必备物品,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手上难免受伤,大家也都习惯了。“修复文物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物的习性,不要一拿到手就开始修,宁愿多观察两天再工作,这是对文物的安全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李小龙严肃地说。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无数岗位被机械化取代的时代,像李小龙一样的文物修复师们,仍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一件文物即是一段历史,李小龙和他的同事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精妙的技术,让沉睡千百年的文明再次闪光。

不久前,市博物馆举办了“匠心筑梦——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李小龙站在展柜前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修复的文物时,他眼中闪耀着无比执着和清澈的光。

从部队来到博物馆

当清晨的天空还蒙蒙亮的时候,李小龙便骑着自行车踏上了去博物馆的路;当第一缕阳光拨开云层,照亮灰蒙蒙的天空,街上行人多起来的时候,李小龙早已穿好白大褂,戴上手套,在桌前忙碌起来。

■盯着眼前破损的、锈迹斑斑的、残缺不全的文物,清洗、修补,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窗外是车水马龙日月交替,而在这间不大的实验室内,却仿佛时间静止、与世隔绝一般安静,任凭时间静静地流淌……

■这就是李小龙的一天,也是大多数文物修复师们很平常的一天。4月29日,记者来到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金属文物修复室内,见到了李小龙。

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

文物修复师就像医生

新闻推荐

伴 儿 □戴智全(天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种地,我买了一头牛和一头驴。那是一头母牛,身材小,俗称疙瘩牛。但品种好,全身上下枣红色,是头正...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救助患病男子2019-05-09 18:44
猜你喜欢:
评论:(“我在博物馆里修文物” 访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李小龙)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