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宋代诗人释惠明的这首《手影戏》鲜活地勾勒出手影人在“戏台”前的形象。而如今,已经很难寻得“十指逞诙谐”的皮影老艺人了。
2月13日,在天水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复兴的引荐下,记者在皮影戏茶园见到了48岁的皮影戏传承人李翠玲老师。见面时,李翠玲怕外面冷,便立即邀记者进屋内避寒。
推门进入后台,首先看到狭窄的空间里整齐挂于两面墙壁上的皮人,其中以妩媚秀丽的窈窕佳人及头戴雉鸡翎、怒目圆睁的武将居多。其次是一张乌木桌和一把乌木条凳。桌面上铺着一块蓝灰相间的格纹桌布,上面又铺了一条绣有黄色牡丹的红毯。木桌上方是一方嵌于墙面的白纱布屏幕,下暗上亮。顺着屏幕向上,是一个朝向屏幕悬挂着的射灯。
“这就是皮影所需的全部道具。”李翠玲介绍说,皮影是民间一种古老的戏曲,都是艺人走街串巷传唱下来的,所以皮影道具小且极为简单。“要说简单也不简单,影戏箱里能装下千秋历史、各色人物。”她补充说。
记者观察到这些浓墨重彩的皮人都以半脸世人,问及缘由,李翠玲笑着娓娓道来:“皮影都是借助光影而展现的,半边脸不仅能让观众看清皮人的长相,还能更精准地表现皮人性格,所以我们见到的皮人都是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脸,反面人物为七分脸。”
说话间,三位游客进入前厅,李翠玲连忙说:“前面桌上的六个牌子上有节目单,你们要看哪出?”游客走到桌前,看了单子报了《白蛇传—游湖》。李翠玲一边招呼游客稍等,一边布起景来。一分钟不到,许仙、白娘子、小青、船家及屏幕两边的花草便已呈现在屏幕上。“要开始了,请大家坐下来观看。”李翠玲说道。
一阵锣鼓声响后,传来“船家,船家……”的声音,只见屏幕上书生模样的许仙朝着船家招起手来。伴随着“来喽,来喽”的回应,船家边划船边向许仙靠近。许仙上船,正欲开船时,后面有女声传来,白娘子与小青出场。待二人上船后,正式的演唱开始了。响亮的秦腔一声吼,幕布之上精致的皮影开始了精彩表演。他们或摆袖弄身,或款款挪步,压着鼓点,伴着唱词,彩色剪影的一举一动,引得幕前游客连连叫好。
皮影精彩华丽的背后,李翠玲一双灵巧的手在幕后娴熟地操纵表演,那些活灵活现的皮影人在灯光照射下异彩纷呈。整出戏,她气定神闲、收放自如,脸上那一抹淡定自信,让人忘却了这繁华后日积月累的演练。
表演结束后,李翠玲绕回前厅,谈起了自己与皮影的渊源。
李翠玲说,她演皮影戏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我父亲跟皮影打了一辈子交道。我自幼受父亲熏陶,耳濡目染,从小就对皮影这种独特的传统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李翠玲便经常听戏班里的老艺人唱戏,因为好学再加之对这一行当有独特的天赋,她很快掌握了一些经典曲目的唱腔。
李翠玲说,一次机缘巧合中父亲听到她的演唱,便询问她是否愿意去戏班子帮忙。“我小的时候嗓音好,又经常跟着别人学唱。一次,我父亲听我唱得还挺稳,便让我闲了跟上戏班子去唱。”因为喜爱,李翠玲便一口答应。从此李翠玲经常同父亲“并肩作战”,在村里的戏班子“客串”表演。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对皮影爱到了骨子里。“每到唱春台和秋台的时候,父亲就跟着班子走街串巷。当时我母亲对此非常反对,每到夜晚,皮影戏演完后,母亲便故意把大门关上,不让父亲进来。但这阻挡不了父亲,只要有戏演,父亲便又一溜烟就走了。”李翠玲笑着说,这是关于父亲和皮影在自己记忆中最深的印记。
对李翠玲来说,即便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学习皮影的道路也并不顺利。“因为之前没有在戏班子待过,刚去的时候,不是‘吃梆’就是‘咬铜’。那些老艺人特别严格,我跟不上节奏,鼓锤就朝头打过来了。有时唱到深夜禁不住就打起盹来,一个不留神针就扎到腿上了。当时我想着自己干什么不好,干嘛非要跑到这里受气挨打。”
在李翠玲几欲放弃的时候,父亲的一番话让她咬紧牙关坚持了下去。“当时我父亲说,学艺的人要能看得了眼色、忍得了气。即使受了气也要尊敬老师傅,这样他们才会认认真真教我。后面我调整好心态,主动向每位老师傅请教,慢慢地也就都学会了。”李翠玲说,“现在还是很感激那些老师傅,如果没有他们的严格,我恐怕在学皮影方面要走很多弯路。”
在老师傅们的帮带下,李翠玲用了三年的时间将皮影里的各种门道学会。“那时的老艺人功夫真是了得,只要五个人就可以撑起一个戏班子。一个能唱生旦净丑多种角色喜怒哀愁的说戏人,一个仅通过三根竹扦操作,就要完成跑、跳、坐、卧、打等各种动作,让皮人惟妙惟肖的扦手,还有帮档、后槽、板胡手,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在他们的通力配合下,一片刀光剑影的战场,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才能跃然于屏幕上,让观众如痴如醉。”
“小的时候皮影戏是群众能够接触到为数不多的舞台艺术之一,过年牵着家里长辈的手赶去看一场皮影戏,相当于现在跋山涉水奔赴去看一场演唱会。但现在看皮影的人少了,能演的更是寥寥无几。”说起皮影的现状,李翠玲有些落寞。皮影戏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随着当下娱乐传媒的冲击,不少皮影艺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改行,能在这行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了。目前,皮影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
但让李翠玲欣慰的是,自从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展皮影社教活动以来,有许多小孩子对皮影戏表现出来了浓厚的兴趣,这又让她看到了让皮影传承下去的希望。“这些孩子对皮影特别感兴趣,而且他们悟性极好,一点就通。只要孩子们肯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李翠玲对皮影的未来满怀憧憬。
皮影在李翠玲的舞动下,活灵活现。
□本报记者 徐媛
新闻推荐
周末转晴本报讯【记者何郁】虽然已经立春,但并不会马上春暖花开,当前天水市天气仍以寒凉为主。2月25日,记者从市气象...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