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飞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现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和无比幸福的大事。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天,无限接近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国人民,不应忘记一路走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的70年艰辛探索的光辉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人心系国家民族利益,始终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回顾历史,正当现代化运动席卷西欧北美的时候,拥有众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国门,沉睡在东方大国的梦幻之中。鸦片战争,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之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可视为中国社会对现代化浪潮的最初反应。1912年辛亥革命和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成立,似乎昭示着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征程的来临。但历史却让中国人民历尽磨难,饱受了军阀割据、连绵内战和外敌入侵之苦,遭受了现代化运动中断之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运动从此有了新的航向。“五·四”运动以科学与民主相号召,形成了一批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先进知识分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下了根,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运动最有生命力的一页。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的光荣任务。而在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党进一步提出了新中国建国后要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矢志奋斗的目标始终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新型政体,奠定了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启动了我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新中国要实现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于1956年党的八大上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写入了党章。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战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与不懈追求。从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了鼓舞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现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就是说,在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党既要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就其内容来讲,一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二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提升;三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就其发展策略来讲,是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进行了科学的阶段划分,体现了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重大的战略安排。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并处在即将转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关口。值此之际,党的十九大做出新的具体的规划部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哲学与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0日,位于麦积区曹家埂建工机械市场院内的天水金福铃长安铃木4S店开业,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代表等嘉宾6...
天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水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