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谭飞张玉洁
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仅备案的古民居就有140余处,跨越金、明、清、民国等朝代。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被活化利用,成为文化馆、博物馆、文创园等,既保有古风,又不失新气象。
文化体验厅
张氏民居是晚清翰林、教育家张世英的故居,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世英曾在陕甘地区任知府、知州等职28年,办学1000余所。光绪皇帝曾为其颁发“办学尔圣”的御笔圣旨。
2010年,张氏民居改造成为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文化馆设有大讲堂、舞蹈室、绘画室等,古宅成了群众文化的场所。
几乎每个周末,作家彭有权都会来这里写作,闲时也弹弹古琴。“这里很安静。很多在家写不出的东西,一到这里就思路顺畅了。”
在他眼里,能在这个古韵生动的老宅写作是一种福分:春天,绣球开出碗口大的白花;夏天,屋内外温差六七摄氏度,凉爽宜人;秋天,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屋檐,又滴滴答答地落下;冬雪过后,地似白绒毯,让人舍不得落脚。
“张氏民居在古巷之中,文化气息浓厚。在这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气氛协调。”秦州区文化馆馆长赵晖说,文化馆馆办院团有7个,由200多位文艺爱好者组成,他们可免费在文化馆使用场地进行排练。
“张世英曾设‘育生书院\’。现在我们也有‘育生书院\’,邀请高校学者、民俗研究者等进行讲座,传播传统文化。”赵晖说。
文物展览馆
三四个人才能抱拢的百年古槐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天水胡氏民居。胡氏民居分南北两宅,隔街相望,分为明代名臣胡来缙、胡忻父子的宅院。
如今,胡氏民居成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展览馆。南宅子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有祭祖、婚庆、刺绣等展厅,还有秦腔、皮影戏等表演,集中展示了天水民俗文化。北宅子则主要展陈明清家具、书画等。
天水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复兴介绍,南宅子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但有趣的是,东西厢房仅有“半边屋檐”。“西北雨水少,屋面修成只有一个斜坡的‘一坡水\’形制,方便雨水汇进院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微雨的三月清早,南宅子已迎来200多名“银发族”游客。他们三五成群,在古宅中穿梭。在天水古城复原动画前,他们寻找着古建筑位置,相互交流。
“2010年,天水民俗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现年游客量近30万人,几乎是不免门票时的一倍。”刘复兴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文创孵化器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贾家公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贾乐玺宅院,其孙贾缵绪曾任民国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职。贾家公馆为串联式一进四院落的建筑群,后院还有一处花园,冬日百年腊梅飘香。
2016年,天水66号文化创意园在贾家公馆开园。如今,在这个集创新、创业、创投等为一体的平台,已有60余家创客及企业入驻。
一年前,天水青年李宗良带着文创产品“泥坯画”入驻产业园。“一般作画是用纸,我模仿古法,在泥坯上作画,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飞天绘在上面。”李宗良说,入驻产业园后,产品销售收入同比提升约30%。
“我们主打地域特色,依托天水文旅资源,打造可消费、可带走、可体验的文化。”天水66号文化创意园董事长刘晓武说。
古宅不仅是展陈空间,也成了文创的灵感来源。贾家公馆有一组8个龟纹蛇形寿字图,企业依此创作出了碟、扇等文创产品。据悉,天水对古民居进行过3次普查,为143处古民居建立了档案。但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宅普遍木朽墙危,需抢救性保护。活化利用古民居,为解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探索出新路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景春燕】秦州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在农村向农民贩卖毒品的案件,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000元。被告人刘某系秦州区天水镇某村村民。2016年5月28日、2...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