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花
脸谱,系用颜料直接在脸上勾绘,目的是再造一张脸,是改变人的面部形态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
中国戏剧人物脸谱一般只用于净、丑的行当,更狭义一点的脸谱,仅仅是指净角脸谱。打脸画谱要用夸张的、厚重的色彩团块和线条来掩盖演员本来的面貌,要进行脱胎换骨、偷梁换柱的大幅度改变,并由之塑造出角色的面目,脸面呈现出花花绿绿的油彩效果,因之画了脸谱的行当就有“花脸”之称。
丑角产生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与元杂剧,演绎的多是或愚蠢至极、或诡计多端、或游手好闲的小人物,也有一少部分心思纯正善良、行为活泼伶俐的人物角色。丑角脸谱的造型手法也源自宋元,并一直传承至今。“据说,宋徽宗赵佶见当时西南地区(今云南)的一个部族爨人来朝,衣装屣履巾裹,面敷粉墨,举止滑稽可笑,于是命优人(演戏之人)仿效演戏。当时的花面化妆,用的主要色彩是白(粉)和黑(墨),所以又称粉墨化妆。后来被广泛运用到丑角面部化妆中。宋、金时期的花面化妆都是很粗糙的,通常画出白眼圈,在白眼圈外加些黑色花纹,或是在脸的中心部位涂块白斑,额头上画两条黑线。”(舒惠芳、沈泓著《脸谱密码:民间剪纸中的变脸游戏》)现今的小花脸造型也继承了这一造型手法,在脸部中央勾涂形状各异的白色块,再加饰以极具滑稽意味的硕大而响亮的腮红,肥大的歪嘴、大颗痦子、黑痣等的渲染,尤其对眼睛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变化,使脸谱充满机趣,富有张力,成功地营造出幽默诙谐、啼笑皆非的舞台效果与角色特质。
正是因为这种丑角妆面能够造成极致的夸张与滑稽的效果,并极大地调动观众的热情,所以此妆面做法自宋元以来延续至今,一直活跃于中国戏剧舞台。
丑角在春节社火中也非常普遍,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表演大都是以滑稽诙谐、插科打诨为特点。
天水的社火表演中,丑角脸谱五花八门,妆面也增加了许多当下流行的元素,诸如烟熏妆等西式的化妆元素,以及僵尸妆、二次元等网络游戏中的丑妆。这些丑妆,往往妆面惊骇而无笑点,做得到让人害怕,却做不到使人发笑。
文化的交流几乎是不可抵挡的,也不应该抵挡,但是,在交流中,要始终记得自己是谁。
天水的社火中,当然也不仅限于天水区域,那些真正滑天下之大稽(典出鲁迅《花边文学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的,还是源出于传统的丑角妆面。
天水社火丑角造型仍然以夸张地涂白块、点痦子、画腮红、斜歪嘴等为基本的形式特征。一些老年女性、男性扮演的丑角,满脸涂得红处极红、绿处极绿,头上还戴着满头粉粉嫩嫩的花儿朵儿。表演也分外夸张,手拿硕大的烟袋或者扇子,动作指指画画,遮遮掩掩,颤颤巍巍,幼稚、滑稽、调笑,无所不用其极,从扮相到表演,几乎就是宋元时期的“搽旦”再现。“搽旦”是元杂剧中的女性角色,性格恶毒、乖戾,妆面“青处青、紫处紫、白处白、黑处黑,恰似成精的五色花花鬼。”(《脸谱密码:民间剪纸中的变脸游戏》)
脂粉、油彩、满头廉价的人造花,遮挡不住年老沧桑的满脸褶皱,外加分外夸张的表演,令观者爆笑之极,兴奋愉快地度过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景春燕】麦积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春节期间儿童共同燃放爆竹受伤赔偿案件。曹某与刘某是两名儿童。2017年春节期间,曹某与刘某共同玩耍时,刘某燃放“钻天猴”爆竹,击中曹某致使...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