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寓意。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重阳节的意义也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农历九月九,又到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虽然历经千年,重阳节活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登高、赏菊、祈寿、驱疫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至今。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重阳节的起源,和中国远古农耕文明有关,发轫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先秦《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汉代时,九月九的皇家祭祀和宴饮活动从宫中流布民间,《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重阳节有求寿之俗,采药服食却病延年;还有大型饮宴活动,则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如《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由此,“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在唐代,九月初九这天被正式定名为重阳节。
重阳节的节庆活动中,首推登高。《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相传重阳登高与上古时的射礼活动有关。那时,人们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猎,采集野生食物,为过冬做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礼仪活动。经过漫长的迁衍,到西汉时,逐渐形成了登高的民俗。当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种活动就固定在九月九日。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云,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相传晋末诗人谢灵运还为了登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屐,鞋底前后装有可活动的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李白曾有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宋两朝传下了大量写重阳登高的诗词,“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云淡山青,谷物金黄,人们阖家远足,登高山攀高塔,极目远望,寄情抒怀。而在民间,重阳登高还有避灾驱疫的意思。一是古人敬畏山神,在“九为老阳,阳极生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高拜山神,以求趋吉避凶;又一说是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称之为“小秋收”;还有一个说法来自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记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重阳节这天,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做重阳糕,祭献祖先。魏晋时代叫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明代《居家宜忌》中载:“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在北方,九九当天,已出嫁的女儿要携夫婿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父母则要回赠糕饼,以祝福女儿女婿通达隆盛。《遵生八笺》《吕公忌》等书也同样记载了这样的习俗,将其列入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见,“糕”与“高”发音相同,九日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
菊花延寿客,茱萸辟邪翁
若说端午离不开屈原和粽子,那重阳则离不开陶渊明和菊花。重阳之日赏菊、饮菊花酒,便是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在文人墨客笔下,菊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象征着气节和高洁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为农,柴桑隐居。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写道:“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又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说的是重阳日无酒可饮,空对满园秋菊,作诗寄怀。
陶渊明以农桑为乐,爱诗爱酒更爱菊。他的人品文章,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典范,他们将陶渊明与菊、与酒、与重阳联在了一起。在后世诗词歌赋中,菊花甚至因陶渊明采菊东篱而获得了“篱菊”、“篱花”之名。后人效仿陶渊明,不但有重阳赏菊,还有宴饮诗会,直追菊痴陶渊明的意趣。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品类繁多,千姿百态。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泡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同样的还有茱萸,香味浓厚,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两个最高的阳数重合,也是物极必反的起始,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借茱萸以辟邪求吉。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人们或者以茱萸插头,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煮酒烧红叶,持螯切嫩姜
自唐代开始,重阳又添了吃螃蟹这一习俗。唐代前期,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贡品。自中唐开始,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淮、江南一带的稻作农业得以开发并逐步成熟。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螃蟹著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到了明清,螃蟹已成为一种与南方、尤其是江南的意象勾连在一起的美味,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
重阳节正值蟹汛,所谓九月团脐十月尖,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对菊持鳌,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阳一趣。
唐代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诗序:“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代陈造的诗《招郑良佐》:“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元代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明代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郑板桥《菩萨蛮·留秋》里说“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曹雪芹《红楼梦》在大观园里安排下一场螃蟹宴,诸芳持螯赏菊,又是“喃喃负手叩东篱”,又是“口齿噙香对月吟”,林黛玉“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只有美味的螃蟹才对得起重阳佳节。
在民间,“九月九,湖蟹过老酒”,家家户户持螯饮菊酒。在长三角一带,重阳节这天还流行夜作酒。城镇商店和作坊的东家要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劳工,这顿晚宴也称为“螃蟹酒”或“茱萸酒”。因为重阳过后,日短夜长,伙计们干活要到天黑才得下工。清代蔡云《吴欲》一诗写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孔庆镕在《扬州竹枝词》里说:“紫蟹居然一市空,买来声价重青铜;东翁为劝茱萸酒,过却明朝上夜工。”江苏丹徒的谚语道:“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金陵岁时记》载:“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由此,就像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相延成习,积习成俗,螃蟹也成了重阳节的美食标配。
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唐代,随着士子们流行远游、仗剑天涯,重阳节的风俗中又多了一份怀乡的感发。比如,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妇孺皆知的当属王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写了不少重阳诗,尤以晚年在夔州写的五首《九日》(存四首)及《登高》突出。这些诗作中无不表述思乡、怀人、念旧、追忆往昔:“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而《登高》则为其中翘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跃然纸上,极尽愁苦,又激越慷慨,动人心脾。
到了清代,重阳节逐渐式微。在1941年,还曾被民国政府一度命名为“体育节”。
现代将重阳节加入敬老,并定为“老人节”并非空穴来风,亦有其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习俗。周礼中就有仲秋给老人授杖、赐食物的记载,秦代重新规定了这一礼俗,唐玄宗时至少两次宴请民间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诗词中“重阳”的首次出现,应在庾信的父亲、南北朝时梁朝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其中,“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即提到“献寿”。“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阳节便一路逶迤,由秋季庆典、避灾发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龄化加剧的时下焕发其新的风貌。
新闻推荐
情系百姓冷暖 心为百姓解忧 记甘谷县磐安镇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全
□本报记者余碧波修建产业路、完成全村硬化巷道、积极联系上级部门进行蔬菜技术培训……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洋溢着...
甘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