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一周书评 谢鸿儒与《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

来源:兰州晨报 2016-11-0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

谢鸿儒 著,马连登 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5月版

《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的正式出版,可谓一波三折。

作者谢鸿儒老人,作为上世纪90年代版《甘谷县志》的副主编,在该县志的整个编写过程中,任劳任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4年首次提出甘谷为“华夏第一县”的说法,得到了全国志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尊重,也被甘谷人民亲切地称为甘谷通。《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是谢老研究甘谷县志的论文集,也是对《甘谷县志》内容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甘谷籍人长期关注而又众说纷纭的一些说法,正本清源,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关于谢鸿儒老人与《甘谷县志》和他为什么在耄耋之年呕心沥血著《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是一位在甘肃日报社工作的甘谷人,曾因谢老为修《甘谷县志》住在甘肃日报社新闻服务楼而相识,成为忘年交,这是我俩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末,谢鸿儒老人随甘谷县志办一行三人来兰州,住甘肃日报社新闻服务楼三楼,当时,谢老已年近古稀,身材高但略显单薄,戴一副深色边框近视眼镜。他们上班时间外出找人查阅资料,中午和晚上吃甘肃日报社食堂。因为甘谷口音,我们从打招呼,到交流渐多。在一个多月的交往中,有时我给老人提一壶水,偶尔打个饭,老人晚间一有空就来我的宿舍,给我讲他个人的经历、《甘谷县志》中的诸多疑问,同时还给我教授书法。有时老人说得津津有味,我听得却懵懵懂懂。可直觉告诉我,老人有满肚子的学问,有读书人的风范,思想深邃而执著。此后几年再没有见过面,只是电话联系。起初的交流还比较通畅,后来老人的听力每况愈下,交流有了障碍,说的人急,听的人也急,就有了见面诉说的愿望。

1999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我母亲在老家去世,此后,每年的清明节还有母亲重要的纸节,我都回老家给老母亲扫墓烧纸,抽空也去见见谢老。我和谢老谈论最多的仍然是他在编写《甘谷县志》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明显的错误,可是没有人去考证,更没有人来改正。只要一谈及《甘谷县志》,老人的情绪就很激动,总有说不完的话。其实,最让老人气愤的是有些人仍然以旧县志上的一些错误来做文章,盲目照搬,以讹传讹。为此谢老表示,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要利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一些与《甘谷县志》有关的文字,提出问题,用事实说话,还历史清白,给史学界进一家之言,给甘谷老百姓一个明了的说法。其情切,其言重,我备受感动。这时,我突然觉着我应该协助谢老做点什么。一是由于谢老与《甘谷县志》渊源太深,掌握的资料弥足珍贵,机不可失;二是因为谢老年近九十,时不待我。于是我俩敲定 ,由谢老执笔,我当助手,用三五年的时间促成《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的面世。

谢老说,以前他对县志一点都不了解,为什么后来开始钻研了呢?因为听人说他的祖上四代在县志上均有记载,但他此前没有见过任何县志资料,后来见到了巩建丰所修的县志,里面没有看到任何相关他祖上的文字。1952年从兰州调回甘谷县工作之后,在他工作的财政科旁边有一间房子,放了满满一房子书,书是从田骏丰(甘肃财政司司长,清优贡)家收来的。从一房子的书中找着了两本县志,一本是清乾隆县令周铣所著《周志》,一本是县令侯新严修撰的最后一本《续伏羌县志》。翻阅后,才发现他的祖上四代中有两个举人两个廪生。一名是太祖谢周藩,乾隆癸卯科第五名经魁,乾隆甲辰科进士,以数满见遗,又入博学宏儒科,称广文,任宁夏教授,著有《渭川诗文集》。其二,高祖谢锡介,清廪生,例授文林郎介宾,设绛帐于乡,教书育人。其三,曾祖谢士麟,道光辛卯科举人,候选县令,任靖远教谕。其四,祖父谢跃龙,安履祥所著《甘谷县志草稿》在其书艺中称:自同治以来,书法首推进士李则广、庠生张及泉,光绪之后则有蔡家寺廪生李维屏及谢家廪生谢跃龙、城关郭黼堂昆弟二人。以谢书法为最佳,大像山伏羲殿“一画开天”可见一斑也,但多不与人书,留于世者甚少,多已俟失,惜哉!从此,他便与甘谷县志结了缘。

1983年甘谷县初步确定由原文化馆长蒲霞负责县志编纂工作,但由于没有正式成立机构,过了一个时期,便停止了工作。直至1985年,由县长张进元负责成立甘谷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逐步配备修志人员,拟订编纂方案,提出修志篇目,并确定大事记上限从伏羲开始,下限至新中国成立后1989年结束。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县志办公室首先确定由谢老负责《大事记》等公共部分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至1989年底,先后完成了部门志初稿53部,乡镇志初稿14部。此后不断补充完善,编委进行初审评议,至1993年,计有28编160余万字之稿,请求天水市志办二审。随后,市志办主任夏锡勇到甘谷县视察,经与县领导研究,因审稿经费困难和部门志材料尚不完善,暂且停止,等待时机。同年,由县委副书记李平定将《甘谷县志稿》交由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清凌审稿。其余部分,从1993年至1996年才由李清凌审后送回,并以“资料翔实,体例完备,万不敢轻易删除”告诫同仁。

1989年11月,谢老等三人作为天水地区的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地方志编写学习研讨班,去时,是带着许多问题去的,比如当时对他写“古冀城遗址考”不敢确定,对华夏第一县历史行政建置沿革如何去写等等。与会专家指出,在当时的县志撰写过程中,常见的明显问题有二:一是设县了,不说成立的时间,县废了,何时废了不说;二是县的归属问题没有写清楚或者不明确写。通过系统地学习地方志相关资料,聆听志学专家的讲授,一些观点令他茅塞顿开,尤其是北京市地理所研究员尹钧科(著有《北京市建置沿革》等著作)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对他撰写建置历史沿革启发很大。于是,谢老根据他已掌握的资料,结合专家们的学术观点完成了甘谷新志中的“甘谷县历史行政建置沿革”部分,同时,他敏锐地发现了甘谷新志中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将这一研究成果形成文字。

在我和谢老几十年的交往中,每次见面谢老都要给我说上几遍县志中存在的问题,情绪都很激动,一开口,便停不下来,许多时候手里拿着一大堆资料,上面全是他用铅笔勾画出来的问题,一遍遍地陈述其错误原因,只怕我听不懂,常常是忘记吃饭或咬几口馍馍喝一口水后继续讲,根本不顾及自己的年龄和气力,讲述常常因我要赶车回兰州才戛然而止。2013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我又一次专程去甘谷给谢老送第四稿《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老人说他想着我中秋节可能回来,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取出中秋节给我存留的月饼,我心里不由一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牵挂!就是这一次,我们从中午谈到深夜,接着是同炕而睡,彻夜长谈,虽几次彼此提醒天快亮了,眯一会儿吧,可彼此的呼吸都听得很清楚,根本没有一丝的睡意,直至太阳透过玻璃把我们催起。是为书稿的即将完成而兴奋呢,还是为忘年交的情谊彼此感慨呢,一切都说不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对谢老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老是个命运多舛的人。早年失去母亲。谢母生前因其大哥在陇西经商任会长,生意三起三落,因此操劳过度早殁。其二哥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回归后任兰州中山大学教授,因反对军阀在西北的统治,被诬陷联络南京国民党特派员及其在甘30多人等,将发起暴动。在中原大战前夕,与张轸、张文戬等九人在兰州被害。对自己的子女,既不让经商,又反对上学,而在父亲讳瑞南的指导下,在当时的私塾里读了许多古书及新书,熟读四书七部和《诗经》、《孝经》,《古文喈凤》中选读《孔子家语》《左传》《春秋》《战国策》,及唐宋八大家名篇,谢老先后曾在靖远公路处永登煤矿厂工作,1949年9月5月靖远解放,就读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后以家贫亲老,于1952年结业回甘谷县人民政府工作。

1989年11月参加完北京中国地方志研讨学习班之后,谢老放下了自己的一切得失,全身心投入到编修甘谷县志这个自己的未竟事业,同时着手准备《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的书稿。在此过程中,谢老也曾获得过荣誉,1992年3月在天水市全市修志工作暨表彰会上甘谷县志办获得先进集体,他也获得了先进个人荣誉奖。1994年完成了“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论文,刊发于甘谷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九集,此后 ,在兰州文化节会上散发500多册,得到北京专家教授以及学者的认可,并会同兰州专家学者共30多人,于2002年11月30日专程来甘谷对此论述进行评审鉴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甘谷就是全国建县最早,而又是城址接连由秦城而魏城而隋城而冀城县,于唐武德三年而为伏羌县,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月一日改为甘谷县。谢老本人也因此受到尊重和学术上的肯定。其间,谢老经受了失去亲人的打击,1994年11月19日与他生活了60余年的老伴撒手人寰,留给他的只有孤独和悲伤;2003年3月23日,为甘谷县第一中学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还在甘谷一中校长职位上的长子谢健行英年早逝。一个风烛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伤,一边还要为著作《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费神,曾有一度他的思维有失缜密,像换了一个人,为此,我担心《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书稿在最后的关键阶段出现问题甚至于流产,让我佩服和欣慰的是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到底有他超人的意志,经过了一年多的自我调整,并做了白内瘴手术,虽耳仍背,但目明心亮了,一个思维严谨,记忆力超常的老者又回来了,工作的进程也就加快了。经过近10年五易其稿的《古冀华夏第一县》书稿,于2012年10月基本定稿。2013年春,谢老又补充了部分新的内容,这次纳入一起出版。

通过编辑《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让我有幸阅读了谢老这本“厚书”,同时对他的家族也有了一些了解。谢老家族非常关心甘谷地方文化建设。他的父亲出生不久,其祖父谢跃龙为大像山伏羲殿书“一画开天”匾,1958年匾被毁,同年10月其父亡。他的长子在世时曾建议由老人家补写。为纪念先祖同时实现爱子的遗愿,由谢老书写的“一画开天”匾于2011年10月28日(农历)挂在了大像山伏羲殿。

我想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谢老这个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生历程,更多地了解甘谷的历史。

(注:谢鸿儒老人已于2015年农历11月28日去世,享年93岁。此文系《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一书的后记整理而成,现刊发,表示对谢老仙逝一周的纪念。)

文|马连登

新闻推荐

重创新 讲实效——甘谷县武家河学校全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赵乾全近年来,武家河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倾力抓好特色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一周书评 谢鸿儒与《古冀甘谷华夏第一县》)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