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党川至两当备战路施工现场
麦积党川至两当备战路绿化景观
麦积党川至两当备战路
本报记者张文龙赵继红
近年来,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贫困地区交通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出行难、乘车难、农产品运输难,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省委、省政府全面“1+17”***、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
如今,地处甘肃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天水市麦积区,借助陇东南交通枢纽和商埠“旱码头”的地域优势及“羲皇故里”、“陇上江南”的文化品牌,通过交通建设的组合拳,以聚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和扶贫工作薄弱环节,瞄准***的“滴灌口”,交通建设大做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交通建设,使城乡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地区路通车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千村美丽”建设和富民产业带动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也让群众看到了精准脱贫进入小康社会的希望。且看天水市麦积区交通局的交通人是如何以实事求是的准劲,艰苦奋斗的干劲,坚持不懈的韧劲,为民谋利的实劲,以“钉钉子”的精神夯实铸就助推发展产业路和民心桥的。
筑路修桥打通扶贫交通线
“***需要一个枢纽,要致富,先修路。我局通过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目标激励、整合资源等途径,构建坚强有力的‘支点\’,从而确保了交通扶贫项目的快速推进。”麦积区交通局局长高炳蔚和他的同事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5年,在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方面,交通局完成了涉及102个行政村 265.802公里的99条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道路通畅硬化目标。
在省市交通重点工程和区级自建项目建设等方面,麦积区交通人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从麦积区潘集寨至街亭出口至温泉段公路建设工程(东柯大道)项目的申报审批及各项前置性手续的办理、评审到放线征迁工作的启动;从两当至党川战备公路项目完工到投入使用;从麦甘二级公路的路基填筑和排水工程施工到征地拆迁;从伯阳镇兴仁渭河大桥、元温公路颍川河元店桥、花牛镇沈家河渭河大桥、麦积区三岔镇葡萄村渭河大桥、麦积镇杨河村至刘坪村道路2公里路基硬化,3跨5米小桥的修建到区级自建农村公路项目的申报乃至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道路的建设,无不留下了麦积交通人勤劳的身影。
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调度,每一个施工现场,都闪现着爱岗敬业的身影;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洒满了辛勤耕耘的汗水。“脸黑点儿怕啥,人瘦点怕啥,现在,我们在修的新路上走一趟,乡亲们都亲切地给我们打招呼,这就高兴,比啥都强。”工程建设中,麦积区交通人对工程建设有着独特的感受。酷暑中、烈风下,每一个交通人都在为工程建设默默地奉献着、付出着。
在自家门前侍弄果园的天水市花牛镇堡湾村村民李老汉停下手中的活计,指着门前新修的水泥路说,前几年,这条路是仅能通架子车的土路,坡陡路窄,他和家人用架子车拉着苹果送到几公里外的乡镇集市,一天只能来回走一趟,5亩的苹果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卖完,下雨天还不敢走。现在通了水泥路,不管天阴下雨,他都用小货车拉送苹果,只要两三天就卖完了。
如今,条条道路上通公路主干线,下连农户千万家,汇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道路平坦了,交通方便了,老百姓在殷实的生活当中感受着交通的巨变,感受着路网的便捷,用微笑和赞誉拥簇着他们心中伟岸的历史丰碑。
道路建设铺就致富腾飞路
两当至天水麦积区党川国防战备公路,纵贯两当县中北部及天水市麦积区南部,不仅为双方及周边县区人民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使陇南市、天水市与陕西省公路网更好地衔接,缩短了两当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更为形成“天水麦积区—两当—凤县—宝鸡—天水”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启动“山水麦积·红色两当·七彩凤县”旅游环线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为提升两地对外开放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天水市第一个交通融资建设项目的麦甘二级公路项目(天水市甘谷至渭南镇至麦积段公路改建工程)的贯通,彻底打破了县域产业发展的交通制约,使麦积区和甘谷县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带连成一体,接受经济辐射。并且对于加快人流、物流运转,加快工业化步伐,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公路的建成还提高了麦积区对外开放的竞争力,改善了麦积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了沿线经济开发区、工业区、经济小区兴起,带动建材、运输业、饮食、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沿线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群众富裕和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过去,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麦积区域内乡镇及周边县城群众小农经济意识、小富即安意识、小步慢跑意识强烈,麦甘公路的建设使当地群众逐渐树立了发展的观念,也促使他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思想观念产生了转变,让他们树立了大开放、大开发、大服务、大市场、大协作、大发展观念。
同时,通村公路的建设,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地村民以前只种传统作物,现在还种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有些还开办了养鸡养牛场,蔬菜等经济作物可以在家门口一次性卖掉,不光省时省力纯收入还不断增加。
用沥青水泥路将果园和农户、集贸市场、交通主干道连接起来,建起了苹果销售和农民增收的“快车道”。随着各项修路造桥工程的实施,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铺到了农民家门口,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乡村路网,缩短了城乡距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麦积区石佛镇峪口村一个靠养鸡致了富的村民,对于这两年村内、村边道路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感受。“规模养殖,不管是进料还是出笼,没有好路怎么能行,现在路这么好,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很方便,说实话,这是跟经济效益挂钩的。”
在麦积区马跑泉镇的“菜蓝子”工程基地,运销大户张争勇说起蔬菜与路,喜上眉梢:“现在路好了,蔬菜不愁销!”
管护结合谱写发展新篇章
公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去年以来,麦积区交通局以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养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管工作。有效地维护了路产路权,保障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
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道路维修工程、党川乡黄家坪至收费站养护工程、麦积镇滩子桥2-8m桥梁新建工程、麦积镇陈山村养护维修工程、石咀至街子养护维修工程30多处水毁路基塌方的修复和60多公里公路边沟清理、6000多平方油路面病害的修补、通村公路全面整修等,一系列的交通建设,使得农村地区“路难行、车难乘”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农村的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等的改造,让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养护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解决农村“进出难”的问题,也进一步拉近了农村和市场的距离,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让农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拉近城乡距离,加快了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流,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效应。
路桥无言铸历史,交通用心写春秋。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惊人壮举,有的只是在交通建设事业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交通人,他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经济发展的坦途,为辖区经济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光与热。“是责任,也是使命,是任务,也是担当。”我们相信,伴随着一个个公路项目的落地建设抑或改造升级,呈现出的不仅是麦积区经济快节奏的发展变化,更是麦积区人民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
新闻推荐
本报甘谷讯(记者牛占虎通讯员杨泽君)“网络化建设扩规模,产业化发展引资金”,这就是被当地称为“腾达模式”的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组织劳务输转中的思路及经验,在这一新模式的带动影响下,2014...
甘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