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甘谷上演旱作农业传奇

来源:天水日报 2012-07-24 15:00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胡丽霞

7月9日,刚下过雨的甘谷县后川沟流域更显得清新葱茏。后川沟村的杨映义老人正蹲在地埂上,看着自家地里茁壮成长的玉米,笑不拢口。虽然这里的年均降水量还不到400毫米,但由于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一流域的玉米长势喜人。刚到7月,玉米已经长得比人高了,粗壮的玉米秆上,正在成长的玉米棒成双成对。

“活这么大,还没见过长势这么好的玉米。”杨映义说。从以前一亩地只能收割庄稼两三百斤到现在一亩地最少收入一千多斤,从干旱年份几乎颗粒无收,到现在即使干旱也能获得好收成,从一亩庄稼地只能种一茬庄稼到现在一年种三茬。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甘谷人在经过多年的顽强探索后,谱写出了一则旱作农业的传奇。

一个科学示范基地的有益尝试

站在甘谷县渭北山区最高点放眼望去,后川沟、苏家沟、黄河、安坡、蒋山一带被郁郁葱葱的玉米所包围,绵延不断的绿色像一张巨大的绿伞覆盖在甘谷渭北干旱区。“这里就是今年我们农技站承担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后川沟流域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片。”甘谷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金亮介绍说,这个玉米示范点面积1.02万亩,涉及后川沟、苏家沟、黄河、安坡、蒋山5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1653户8108人,是甘谷县旱作农业的一个有益尝试。

“今年年初,县上把我们5个村子的坡地全部整理成平地,还给我们拉来了地膜,派来了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样识别好种子,怎么样把地膜铺好,庄稼长出来了还教我们如何防治病虫害,这样的好事千年难遇啊!”苏家沟董八儿老汉很感慨。“看今年的长势,我的5亩地收个6000斤一点问题也没有,在过去哪敢想啊。”今年年初,县上一开始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基地建设,董八儿主动报名参加,与县上签订种植协议。

“农业是先天性的弱质产业,到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甘谷县农业局副局长杨连城说,甘谷山多川少,常年干旱,为了能吃饱肚子,老百姓想尽了办法,然而靠农民的单打独斗,作用微乎其微,正是立足此,县上才决定实施科学发展示范点。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杨连城介绍说,从这个基地实施一开始,县上就进行了统一规划,从良种、良田、良肥、良药到良技、良法,各类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的种植方式实现了组合。

“从示范基地效果来看,证明这种科学发展的示范方式是正确的。通过典型示范,一方面考证了新技术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建立示范田,做个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小标题)一锨土创造的“甘谷模式”

如果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基地只是甘谷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尝试。那么,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种植则是甘谷旱作农业上的一个真正“传奇”,这个因为一撮土而创造的奇迹目前已经形成了“全膜覆盖、膜上覆土、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的甘谷模式,并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运用。

“甘谷模式,说白了就是全膜小麦多了一锨土,但这一锨土最早是谁发明的却已无从考察,可以说,这是甘谷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技工作者共同的研究成果。”说起甘谷模式的形成,曾经获得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的甘谷县农业科技人员张卫成如是说。

冬小麦是甘谷县主栽粮食作物,然而甘谷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受干旱影响粮食产量较低,旱情较严重年份甚至绝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90年代初开始,各级农业部门提出了种植地膜小麦的思路,甘谷县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地膜小麦的种植。然而,地膜小麦虽然收成好,但是由于地膜容易松动,出苗困难,又费时费工,且地膜成本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当时,为了能使这一项惠民的新技术在农民中推广开来,省市专家、县上的农技人员,不断和农户们进行各种试验,终于在原有的地膜小麦种植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膜上覆土和一膜多茬的种植模式。”说起甘谷模式的形成,张卫成熟谙于心。

虽然是七月初,然而甘谷县安远川的小麦却已经被磨成新面。说起全膜穴播小麦,安远镇王马坪王王揖堂老人显得有点激动,他今年种的5亩小麦大获丰收,5亩小麦打了近7000斤粮食,不仅够自家吃,还可以换成钱补贴家用。“安远川,天天下雨都嫌干。以前的这一片的小麦长得像韭菜,一亩地能收入200斤算是好的,碰到大旱年成,颗粒无收啊。”提起以前,老人有点伤心。“现在好啊,从去年开始,我们这里的人全部开始种植全膜小麦,麦子种完了还可以接着种菜籽、种洋芋。”村主任王见曾告诉记者,今年全村60%以上的人种植全膜穴播小麦,粮食收入比以前多了近2倍。

从2006年试验示范面积2.1万亩到2007年示范推广2.8万亩,再到2008年的7.2万亩、2009年的9.6万亩、2010年的10.1万亩、2011年的12.2万亩、2012年的15.1万亩。随着全膜穴播小麦在甘谷大地上的全面推广,小麦增产的速度也在逐年增加,由最初的平均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到现在的平均亩产342.8公斤,甘谷模式,在这干涸的土地上散播着越来越来的绿色和希望。据甘谷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今年全县夏粮总产量将达6.397万吨,而这其中,全膜穴播小麦就占了其中三分之二。

“发展旱作农业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现阶段我县发展旱作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和经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从推广到落实,农民接受较快,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甘谷县县委书记贾忠慧说,今后全县将全力发展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在发展中求创新,改进中求完善,让这项惠民的技术确确实实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结合县上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适合县上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我们期待,在这块曾经创造奇迹的大地上,再次带来新的奇迹和传奇。

新闻推荐

甘谷果品成农民“当家产业”

□记者姬旺芳姜维故里甘谷,农村时下最为抢眼、最具活力的经济亮点,当属不断壮大的果业。“果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前春节过完,大部分农村壮力纷纷出外打工,现在有果园了,一年收...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甘谷上演旱作农业传奇)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