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甘谷道情 从“道歌”演变而来的民间文艺

来源:兰州晚报 2009-11-22 20:48   https://www.yybnet.net/

演练渔鼓甘谷道情老艺人

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268o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史称“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长流,名山大川,载于《尚书》。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而一种古老的唱腔艺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

这就是被称为“黄冠体”的甘谷道情。

道情源起

道情是道教唱腔艺术的一种。

据有关史料记载,道情在古代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据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崇尚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从中唐时候开始,道教逐渐在华夏大地上兴盛起来。据说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召集文士阁员寻根究底,并与道教的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称老子为李姓的远古祖先。

当时的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也是著名道士之一,就连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在这个大背景下,道教在全国的流行不但成为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作为一种政治的附属品而风靡一时。当时传教道士遍及天下,在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

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下,道情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史料记载,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逐渐吸收词牌、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有研究者认为,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得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

发展演变

道情最初只是道士传递道义时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渐渐成为民间一种说唱艺术。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道情艺人们往往都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平日则是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到了民国以后,在个别地方才渐渐有民间职业班社演出的团体出现,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道情内容从传统的祭祀、传道逐渐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演唱形式。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有多种套曲和曲调,但是演唱后能够完整收集的不多。“道情的唱腔为联曲体,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连缀起来,

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据了解,道情的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枪、紧”等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正反”两个需要来组合演唱,“正”表示用正调唱,一般用正调演唱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唱的曲调为“微”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枪”表示唱腔结果喜悦、轻快、类似“枪”一般的速度。

作为传统道情的一个构成部分,甘谷道情基本上继承并发展了道情的内容和形式。

地域特鱼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道情艺术,比较著名的有湖广“渔鼓”、“四川竹琴”、山西“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谷道情是目前全国尚在流传的道情之一。

甘谷道情艺术的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甘谷县磐安镇一带。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形式上以一人演唱为主,亦有一唱众和的形式。

甘谷道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甘谷道情的唱词有古老的传统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词。“近年来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如甘谷县张四维老人的现代道情唱词《可笑》中这样描述:“老头儿,不成材,幼刁顽,壮运乖,夕阳西下浴晴晖。抗日请缨反成罪,亡秦卖药躲劫灾,冰霜三十摧魂魄。写写画画抒情怀,疯疯颠颠笑世态。”

整理挖掘

在甘谷县城关、磐安、六峰、白家湾、新兴等乡镇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具有北方说唱音乐特点的道情艺术,成为甘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天水市文化局研究者介绍,甘谷道情具有典型的北方说唱音乐特点,音阶多用五声音阶,有别于北方流传的道情音阶。“而其中出现的燕乐音阶与秦腔音阶极为相似,其在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与国内道情音乐的区别显而易见,应为陇东道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挖掘,丰富道情音乐,有着积极作用。”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推进,甘谷道情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据记者了解,甘谷县成立了由文化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任组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县城及周边乡村的民间艺人进行初步摸底普查,录制了部分艺人的演唱唱段,并制作了专题片。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唱段进行了记谱整理。

研究者魏新民撰写的《甘谷道情述要》一文,在学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省内外道情研究者的关注。

抢救保护

有关甘谷道情的历史渊源,在当地志书和史料中鲜有记载,具体传入年代也难以考证。据天水市文化局研究人员考证,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估计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目前省内研究者也基本认同这一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谷道情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据记者了解,甘谷道情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很简单,包括渔鼓、简板和碰铃。结构上一般以曲牌为基本结构,也有联缀形式。在音阶上有五声音阶、七声燕乐音阶、七声清乐音阶。调式上有徵调式、商调式、宫调式、羽调式。

据甘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

甘谷道情的传统内容多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多以逃避现实、排除欲望、超凡脱法的内容警醒世俗。随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的加剧,如何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完成“旧瓶装新酒”,有关研究者认为“给传统文化赋予新内容,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据记者了解,和大多数传统艺术一样,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都已经年龄偏大,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世,使一些曲谱、曲牌、唱腔不断失传。”甘谷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资金、专业人员方面的不足,整理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抢救性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本文相关资料由甘谷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谁是甘肃骄傲大家来投票 “感动甘肃·2009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今日开始

2008陇人骄子颁奖现场(资料照片)本报讯“感动甘肃·2009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今日起开始投票。目前,活动主办方在社会各界推荐的基础上,已确定了20名“陇人骄子”候...

甘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获“爱心”培训2010-04-28 08:33
猜你喜欢:
评论:(甘谷道情 从“道歌”演变而来的民间文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