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中乾
他学历不高,却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项国家级、省市级优秀QC成果。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攀登在变电运行高峰,坚定而踏实的脚步让他成为领导最放心的技术能手、员工最亲切的师傅,人民眼中的劳模。
他就是杨方凯,新泰市供电公司调度所变电运行二班班长,新泰市劳动模范,振兴泰安劳动奖章,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
一份责任
从退伍军人到变电运行专家
“既然干上了变电运行这一行,我就是变电设备的主人,就得负起这份责任。”杨方凯这番话,虽然平凡,却蕴含着他最质朴的责任感。
今年岁的杨方凯,岁从部队退役后进入新泰市供电公司成为一名变电运行工。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杨方凯所能做的只有埋头苦干,负起变电运行这份责任。
多年来,他从熟悉现场设备,接线方式,操作流程入手,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掌握了公司所有变电站运行方式和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程。变电站的新技术、新设备,他总是第一个全面掌握。他还摸索总结出一套独到的“望、闻、问、切”设备诊断法,在巡视或者倒闸操作时,眼、鼻、耳、嘴、手等感官的功能就全被调动起来,因此故障判断准确,处理迅速。
二十多年间,他没在家度过一个春节,没有一个中秋团圆夜。他从一名普通运行工历练成变电运行专家,并且毫不保留的将经验传授给徒弟们,成为新泰电力运行专业上的一张“王牌”。“我们是一个团队,荣誉和成绩是大家的,今后我和我们工作室成员要推出更多的创新成果,打出我们‘杨方凯工作室\’的品牌。”年9月日,在杨方凯劳模工作室的揭牌仪式上,杨方凯简短的话语,毫不矫揉造作。这个头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等多个光环的劳动模范,为自己的工作室确立了“一人一项新成果,一年一个新纪录,争创第一标准、第一效率、第一质量”的目标。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的世界,他的责任。
一份坚持
把责任转化成创新的天空
“一日一问,一周一学,一人一项新成果,一年一项新纪录,创新源自于实践,成果适用于应用。”醒目的大字张贴在杨方凯的工作室前。他与工作室的其他名成员遵循着这条铁的信念。
“杨方凯工作室”除承担变电运行专业创新成果研发外,还承担变电运检业务培训任务,是公司人才实训基地。他根据工作实际,将工作室分为学习培训区、研发区和制作区,随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大家学习知识、搞科研开发。他还推出“分享式”培训,规定所有成员都要走上讲台,与大家一起分享知识储备、科技创新成果及管理思想等。这一培训方法已在全公司个班组推广。
科技创新推进了管理的提升。年5月,新泰市供电营业区划调整,新泰区域内两家供电历史宣告结束,一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供电新格局诞生。杨方凯的班组承担接受了6座KV变电站的艰巨任务。为了确保电网设备顺利交接和安全平稳过渡,杨方凯立即组织工作室成员制定措施,创新推出设备交接资产标准卡和设备健康档案标准卡,实行变电设备交接星级夺标制度,根据每名员工对接收电网设备的熟悉程度、资料建档情况进行评价,4名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开展星级竞赛。在杨方凯的带领下,交接工作周密细致,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整个调整交接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成功交接。
一系列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将变电安全运行、设备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创出了泰安农电系统创先争优“标杆”班组,吸引了多个兄弟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一份奉献
用无私和爱赢得尊重
劳模工作室的使命是“劳模带动、拓展辐射”。“杨方凯工作室”不断拓展辐射力,他们一方面内强素质,以“五项修炼”学习团队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地提升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外树形象,成立“共产党员彩虹服务队”,深化光明服务工程,推出了大客户实施节能型服务、高危及重要客户实施安全型服务、一般企业客户实施生产型服务、革命老同志及军属实施红色型服务、困难企业职工实施帮扶型服务、农村五保户实施救助型服务等六项新型服务举措。
“成立工作室,不仅要带动员工成长成才,还要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全面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提升‘光明服务工程\’和‘彩虹工程\’品牌影响力。”杨方凯有着这样的认识。
“公司用员工的名字命名工作室,就是想树立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同样也是出于对员工劳动的肯定和尊重。”新泰市供电公司经理刘国红说,“我们相信,今后新泰公司还将涌现出更多的杨方凯,成立更多的‘劳模工作室\’。”
新闻推荐
□记者张中乾刘智,新泰市汶南镇朝阳村人,平日从事个体运输,是普普通通的农家人。他不算高大,胆量却很大,他年近半百,却依旧是个热心肠。就是因为他是个热心而又勇敢的人,在朝阳村很有名气,村民都说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