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0日讯(通讯员 李辉 杜玲玲)“不仅住上了楼房,搬进了新家,还出租了一套,一年仅租金收入就近9000元,生活有保障了!”近日,在宁阳县文庙街道杜家村社区,居民胡玉霞高兴地告诉笔者。
在***工作中,胡玉霞因丈夫去世,自己又患有慢性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生活困难而被列入扶贫对象。恰逢街道推行城中村开发改造的好政策,让她以原有宅院换取了一大一小两套新房,“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赚钱,日子有奔头了!”
***,贵在精准施策。作为县城驻地,文庙街道依托城中村开发改造、城区重点城建工程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大力实施“城市建设+扶贫”模式,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贫困群众收入。目前,街道共有像胡玉霞一样的80余家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人纳入到城中村改造范围,占街道贫困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通过房屋租赁增加收入的贫困户近20户。
“我们把扶贫工作作为头号政治任务来抓,列入今年为民要办的八件实事之一,采取帮扶和兜底相结合,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真正将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确保实现脱贫人口236人,1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摘帽,两个省市级重点村达到“五通十有”标准。
“农业结构调整+扶贫”是文庙街道结合现代城郊农业发展而实施的产业扶贫模式。街道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苗木花卉、有机蔬菜种植,将贫困户、贫困村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南满村因基础设施缺乏、产业发展薄弱而被列入市级贫困村。对此,街道积极推进山东同和置业有限公司与该村结成帮扶对子,村集体以2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同和公司,12户22人的贫困户可因此享受到分红收益,同时该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发展苗木种植,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去基地务工,“我流转的3亩多地,一年收入就近4000元,平时在基地干点杂活,挣点工钱,足够自己花销了。”贫困村民刘春常说道。
目前,街道共流转土地11000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150余亩。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培育壮大了以圣地农庄、顺和苗木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50余户,带动就业100余人。
不仅如此,文庙街道还发挥地处城区,交通便利,三产发达的特有优势,积极实施“转移就业+扶贫”模式,联系辖区的建筑安装、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爱心企业商家,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并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满足有意愿、有能力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
搭乘城市建设的快车,依托产业发展的平台,贫困群众走进了新生活,但他们可分享的发展红利还不仅停留于此。“针对精神病人、残疾人、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我们采取‘社会保障+扶贫’模式,专门制定精准帮扶实施意见,加大财政支持,强化兜底保障,分类施策,帮扶到人,切实织密织牢扶贫网络,让辖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5日讯(通讯员曹宗敏)今年以来,宁阳县蒋集镇计生办高度重视计生信息统计的及时、准确率,多措并举,攻克计生统计信息错漏现象,使计生统计信息准确率逐步提升。抓业务培训。利用每月计生工作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