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农场劳作。记者 隋翔 摄
□记者 隋翔 通讯员 桑蕊
近日,在宁阳县八仙桥街道东和村的田间农场里,几位村民在田间劳作,再过两个月这里的姜便可以收获了。
“这里干活的基本都是我们村的,平均年龄在60多岁。”农场主李友林告诉记者,他家这个农场有140亩,平时夫妻俩打理。
说起这位农场主,村会计靳风菊笑说:“以前就是个菜贩子,现在可是派上用场了!”原来,李友林之前一直在做蔬菜贩卖生意,而东和村一直是贫困村,许多村集体资产被“瓜分”,连续几年都选不出书记。
“当时村集体收入任务就3400元钱,年年都完不成!”李友林回忆,2008年回来干书记时,村里有20万元外债,村集体只有一项收入,就是租了半个村委大院出去,一年1000多元。
面对现状,李友林首先想办法把厂房、院落等集体资产收回来,又联系建筑公司垫资建了第一座回迁楼,有了第一笔“集体资金”。
“2009年是最难的一年。”李友林说,当时刚给村里改完电,工人工资差2万元拿不出。后来一个朋友借给他1万,家里拿出1万垫上,直到腊月廿九那天,把最后一份工资给了货车司机,基础设施改造正式完成。
“村里总算有了个样子,下一步就该琢磨怎么摘掉贫困的帽子。”在李友林看来,东和村属于城郊村,村里本来就有种菜的传统,李友林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菜”上下手。
虽与蔬菜打交道多年,但自己还真没种过菜。2010年至2012年,李友林尝试流转50亩地种植季节菜,因为自己有很多跑蔬菜市场的朋友,所以销路一直不错。
2013年借着国家推行家庭农场的东风,又流转20亩土地,以夫妻俩名字注册“林芳”家庭农场,种植土豆、圆葱、山药等蔬菜,一年三季,蔬菜都销往滕州、菏泽等周边许多地市,现在经营性收入达到90多万元。因为科学种田,农场还被县农业局授予“科技示范户”的称号,很多大户也跟着李有林夫妇包地种菜。
“流转土地时首先考虑到村里的低保和贫困户。”李友林说,村里目前还有十几户低保户,现在粮食价格不稳定,东和村流转土地价格在每亩1100—1200元,绝对比种粮食划算。
“那吴家老太太一年能拿1.2万余元。”妻子王秀芳说,现在农场里常工有十几人,每天40元钱,农忙时多点,每逢节假日就发点毛巾、茶叶等福利。
好梧桐引来凤凰栖。这两年来村里谈项目的不少,李友林在村北流转200亩地谈了个苗木花卉的项目。至此,全村690亩地已流转出400多亩,大部分村户都吃上了工资+地租的“铁饭碗”。
新闻推荐
本报8月30日讯(通讯员刘佳林晓)近日,宁阳县堽城镇为全镇新录取的博士生、研究生和一本以上高校大学新生送去了补助资金,勉励学子们坚定信念、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近年来,堽城镇深入开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