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文/图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的爸爸、妈妈。学习上遇到困难,我总想找人诉说,生活上遇到烦恼的事,总想找人帮忙。虽然你们也经常打电话问我的情况,我也知道你们很关心我,但是我见不到你们,你们都不在身边,我感到是多么的无奈无助,心里总是酸酸的,总想哭……”文末这名留守儿童写道:“多想每个假日叫我起床的是你们。你听,窗外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那是我思念爸爸妈妈的泪水。”
这是泰安市一名农村双亲留守儿童的日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能陪伴自己。
当下,农村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孩子们由年纪老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他们适应着与父母分离的生活,慢慢地接受着这样的现实,可是他们的心里又有多少别人无法体会的苦楚。
专家指出,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不容忽视。日前,记者跟随参与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项目的志愿者走进孩子们中间,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困境。
亲情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
敏感期容易误入歧途
日前,获得省级财政支持的泰山福星特教中心开展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项目在宁阳县鹤山镇拉开帷幕,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帮助部分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据该镇教育党总支书记王玲介绍,鹤山镇是泰安市有名的留守儿童之乡,目前全镇有39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70%。“鹤山镇从1993年劳务输出开始,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中50%的是双亲留守儿童,70%是单亲留守儿童。以前,孩子父母除了过年在农忙时节也会回家,如今机械化程度高了,回来的次数更少了。”王玲说,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留守”概念意识淡薄,觉得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理所应当,所以即使如今家门口有很多就业机会,也很少有父母愿意回来陪伴在孩子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因为感受不到亲情,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王玲说,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他们曾做过留守儿童故事征集活动,留守儿童对父母呼唤让她觉得十分酸楚。
据泰山福星特教中心主任周红梅介绍,目前泰安市留守儿童3万余人,其中困境留守儿童6500余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困境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了烦躁、厌学、逃学、打架、自卑、孤独、焦虑、嫉妒、害怕与人交往等各种问题。
周红梅向记者讲述了双亲留守学生李明(化名)的故事。李明父母在北京打工,把他寄养在姑姑家。由于从小在没有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李明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他经常跟同学发生矛盾,与同学打架。长此以往,李明的性格越来越孤僻、自卑,对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并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个无可救药令人讨厌的学生。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似乎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周红梅说,在他们的调研中像李明这样的例子十分常见,随着外出务工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代养的特殊关系往往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流或者娇宠溺爱两个极端,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内向封闭、冷漠自卑、敏感逆反等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个别留守儿童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心理疏导将帮助100名留守儿童走出困境
去年,一则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集体自杀的新闻让人心痛不已,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事件,它敲响了社会亟待从精神与心理上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免于精神与心理贫困的警钟。去年6月18日,我国首部以6100万留守儿童心灵关爱为目标的白皮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在北京发布;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申了有关家庭监护的法律规定,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再次被提到“燃点”。
“由于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疏导还未普及,且帮扶的途径和费用使家长们难以接受,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就会蔓延发展。”周红梅说,泰山福星特教中心是泰安市首家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慈善服务的社会组织,此次他们开展的这个项目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社会需求,服务对象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农村困境留守儿童。中心将委派专业心理咨询师为100名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内容包括认知疏导、情感疏导、思想疏导、社会适应疏导、社会环境疏导,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缺乏安全感,不被欣赏、接纳,产生自卑感,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一般他们在班里的人际关系也不好,性格比较孤僻,有时用长长的刘海遮盖面部,时常伴有咬嘴唇等动作来‘武装\’自己。”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延青表述了她所接受心理咨询的留守儿童的表现。
“抚摸你的前额,你的额头是你的财富,是你的智慧,你爱护过他吗?你的鼻子24小时为你服务,它从来没有嫌弃过,它向你抱怨过吗?你的眼睛让你看到世界的美好,它从来没有对你不满……”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所有留守儿童和家长闭上双眼放松身心,跟随绵言细语感受自己身体所拥有的,这是在第一节心理疏导课上,周延青开展的特殊心理疏导方法,目的是让留守儿童爱上自己、接纳自己。
周红梅介绍,此次心理疏导项目将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评估,并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计划,项目在6月15日前完成资金和社会服务执行的50%;10月底完成资金和社会服务执行的100%,儿童心理健康康复率达95%以上。
让社会关爱填补留守儿童心里的“空”
对于如何长期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周延青说,在外地的父母应多与孩子联系,并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中,一定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除此之外,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特别强烈,周延青认为如果社会和老师用爱心接纳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了给留守儿童打开心灵之窗,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目前泰安市有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宣泄情绪,一些学校还积极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法值得借鉴。
在宁阳县东疏镇第一小学的心理咨询室,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哥哥”“姐姐”的心理咨询老师,成为这些有心事的孩子们的私密聆听者。心理咨询老师“岸柳姐姐”说,曾经有一名留守儿童在自己生日前十分焦虑、失落,她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大家的心,“岸柳姐姐”及时告知其班主任注重关心孩子近期变化,并利用主题班会及实践活动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同学以寄送贺卡的形式向她表达祝福,让她感受到了来自班级的温暖。
“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但是又不能特意去关心,对于敏感的他们,会因为‘关心\’这样的举动放大自己是留守儿童的‘不幸\’。”岱岳区满庄二中专职心理老师张淑芳说,因为亲情的缺失,这些孩子变得十分敏感,十分害怕别人走进他们的内心,看到他们的“不幸”。“学校虽然对贫困学生设有救助金,但我观察到某些特别困难的孩子不会主动申请补助,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关注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主动找到他,悄悄地让他填写表格。”张淑芳积极建议学校在各种场合对留守孩子“普通化”。“比如,每年学校进行困难捐助,我们不会让他们上台领困难补助金,有些孩子直到毕业也不知道身边的伙伴或许就是困难留守学生。”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但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也应尽力去塑造他们优秀的性格,其中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最为重要的。”伏山镇伏山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玄绪光说,学校少年宫活动里的舞蹈队、合唱队、绘画班、泥塑班、田径队、乒乓球队等十几个兴趣小组,优先为该校的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该校在每年过年期间,特别重视举行留守儿童家长会,劝导有条件的家长回来陪伴孩子。“这项活动每年都在进行,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双亲留守由原来的4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不足百人。”玄绪光说。
周红梅说,从长远看,亲情陪伴是治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良药,今后中心还将安排志愿者定期家访,特别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此外,组建留守儿童家委会,让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特别是让回乡创业、就业的家长向大家讲述回乡创业和照顾孩子的必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如何让留守儿童亲情不缺位?有专家认为,改善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环境,降低流动儿童的就近入学门槛,让孩子不再留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留守儿童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关爱服务要求,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培育专业社会力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也可以吸引有爱心的村民、社区民众共同参与,集纳更多的社会力量、爱心来共同编织防护网。
新闻推荐
本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思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宁阳县国税局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纳税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办税”,智慧办税厅实现征纳共赢。结合纳税人涉税需求,构建...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