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吉林姑娘远离优越生活,只身来到宁阳,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一个贫瘠的家庭,十年如一日,用孝心呵护着公婆,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因为爱情远离家乡
1980年,祖籍山东的葛秀丽出生在吉林省桦甸市,早年父母去东北闯荡,生下她兄妹两人。后来,哥哥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家里生活条件优越,葛秀丽从小没吃过苦,中专毕业后就在哥哥的工厂当会计。
有一天,哥哥的厂里来了一名山东籍工人孙惟生,葛秀丽和他十分投缘,两人谈起了恋爱,这也改变了葛秀丽未来的生活。“当时,丈夫没有隐瞒家境,五个姐姐,父亲不能干重活,母亲40多岁就患有高血压等疾病,还有一只眼睛失明”,葛秀丽回忆说,可她觉得孙惟生老实可靠,值得托付,并没因为其家庭困难而改变态度。
2004年的一天,葛秀丽和孙惟生一起回到山东老家——宁阳县鹤山乡西山前村,推开家门,葛秀丽就傻眼了,“没想到这么穷,只有3间平房,半人高的院子是用石头砌起来的。”而这时孙惟生的家人希望他们尽快完婚。想起孙惟生对自己的疼爱,望着老人期盼的眼神,葛秀丽答应了,“只要两个人勤快一些,好日子还在后边呢。”简单的婚礼过后,这位外地媳妇在山东安家了。
十年如一日照顾生病公婆
婚后不久,小两口再次回到哥哥的加工厂,日子过得甜蜜有盼头。可好景不长,2005年春天,一个电话让他们必须在去与留之间做出选择。
“婆婆的脑部发现肿瘤,两只眼睛都已失明。可我没跟公婆相处过,担心照顾不好老人”,葛秀丽左右为难。“公婆也是父母,你必须跟着他回去。”母亲的话让葛秀丽坚定了回老家的决心。回山东后,丈夫选择就近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葛秀丽肩上,她不仅要干农活,还要伺候公婆的饮食起居,婆婆因为双目失明情绪不稳定,照顾起来异常困难。
不久,葛秀丽怀孕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却还要去照顾一家人。“你生孩子的那天,我哭了一夜,不能伺候你,很愧疚。”婆婆的一句话让葛秀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知道这个家需要她,她也离不开这个家。
公公婆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越来越弱,“婆婆下半身失去知觉,只能长期卧床,连出门晒晒太阳也成了困难,公公每天只能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去厕所,其他时间就坐在那儿”,葛秀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葛秀丽家的小院里挂满了晾晒的尿布和被褥,“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先给婆婆换尿布,收拾老人的生活垃圾,然后做饭、伺候老人孩子吃饭,送孩子上学后,一直洗洗刷刷到11点多。”如今,她对这样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精心照料他们,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朴实的言语透露出这位善良媳妇的孝心。照顾公婆十年间,葛秀丽几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有时丈夫实在过意不去,外出打工回家时给葛秀丽添几件新衣。因为常年劳累,葛秀丽患上了颈椎病、腰椎疼痛,洗衣服时常常头晕、恶心,她却总是休息一会接着洗。
对亲生父母心存愧疚
对于葛秀丽来说,远在吉林的亲生父母是她永远的牵挂。有一年回吉林时,葛秀丽给母亲洗头,母亲觉得不好意思,葛秀丽说:“你是生我养我的人,年龄大了却不能在身边伺候,我觉得愧对你。”
葛秀丽的母亲有心脏病,婆婆病重时,母亲的病也犯了,还进了急诊室,可母亲一直没让葛秀丽知道,直说:“别给她添麻烦了,她公婆有病,不能来。”每每提及此事,葛秀丽总是眼含泪水。
如今在西山前村,葛秀丽十年如一日照顾公婆的孝事,已是家喻户晓。这位满怀爱心的外地媳妇儿,用自己言行抒写着朴实无华的爱,成为人人学习的孝德榜样。
□记者 张中乾 通讯员 陈萍 谢艳艳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1日讯(通讯员 张雯雯)宁阳县文庙街道强势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乡村文明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优化街道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街道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街道党工...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