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鸡真省心,不管外面是亏是赚,我这里是平平稳稳,旱涝保收,这‘订单鸡\’的路子是走对了。”9月3日,宁阳县蒋集镇张龙村村民顾彬得意地向记者介绍,“看,这是鸡舍,可以自动投料、喂水,还能用电脑控制室温,冬天有热风炉、夏季有通风扇,过去养5000只鸡,至少需要两个人,现在1个人养1万只鸡也很轻松。”
让顾彬津津乐道的这种养殖模式,源自于这个县去年引进的农字号龙头泰安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引进这个项目,主要是看中了他们‘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进入门槛低,而且还可旱涝保收,是富农的好项目。”蒋集镇党委书记孔志刚说。
记者了解到,在养殖初期,该公司可通过担保,为每个养殖户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作为建舍的启动资金。之后,通过“记账”的形式,先将鸡苗、饲料、防疫药品、技术等提供给养殖户,等鸡出栏时以每斤5元的固定价格回收。扣除赊销的费用,即为养殖户的利润。除此之外,公司还给予每户2.5万—3万元的现金补贴。如果鸡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死亡,公司则按每只1元回收,进行集体销毁,使养殖户实现旱涝保收。
张龙村紧靠大汶河,河滩地多,适宜发展规模养殖,但过去没有养殖传统,虽然有好模式,但农民一开始却不认账。为让这种好模式在村里开花结果,蒋集镇组织镇村干部、经济能人、群众代表等60余人到连云港考察学习,张龙村支部书记张伟宗率先投资14万元,建起第一个养鸡大棚,半年时间养了两茬鸡,纯赚了5万多元,示范效应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如今,这种离土不离乡短平快的养殖模式逐渐受到欢迎,还吸引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建起鸡舍。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张国行、张海涛看到邻居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他们每人也投资建了两个养鸡大棚。现如今,张龙村已建好的鸡舍60个。为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养殖需求,今年夏天村里不得不协调邻村黄安村,为新报名建大棚的村民提供河滩地。
禽流感让蒋集镇引进的这个富民项目“因祸得福”,优势凸显。今年4月,受禽流感影响,成鸡的市场价跌入谷底,仅为每斤1.2元,而蒋集镇的合作养鸡户,还是一如既往地以每斤5元的价格卖给公司。最早开始养殖的张韩宗,目前已经养了四茬鸡,收入11万元。据养殖户反映,他们按该模式喂养的鸡死亡率低于5%,一个鸡舍至少可养1万只,一年最多可养四茬半,棚均年增收10万多元,一只只肉鸡正成为一只只发家致富的金鸡。
不仅农户能受益,集体也能增收。为给养殖户搞好服务,张龙村成立了养鸡协会,每个鸡舍收取500元管理费,为养殖户修了路、通了电,并引入了自来水。去年,这个镇圩子村先后建立30个鸡舍,每年收取每户河滩承包费及鸡舍管理费等5000元,一年下来村集体账上多出了15万元的收入。
合作养殖的高收入和旱涝保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蒋集镇因势利导在全镇规划建设了7个养殖小区,计划今年把养殖大棚发展到400个,并辐射带动周边的葛石、堽城、磁窑等乡镇。
镇村干部不厌其烦称道的还有养殖的链状效应。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镇内又延伸出饲料运输、防疫等副业,其中运输业发展尤为迅速。“每天都有200多辆大大小小的拖拉机、三轮车在拉饲料、鸡苗、成鸡,还解决了当地木屑、麦麸、菜粕、豆粕等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所产生的鸡粪可作为有机肥施于有机菜、果园等,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原有土地单位的产出。”孔志刚告诉记者。
蒋集镇已有11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1500农户年增收1.3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总投资1.2亿元的宁阳正和生物育种有限公司孵化、养殖两个项目完工后,可安排当地就业200余人,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同时,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速冻果蔬加工项目和有机蔬菜两个农业龙头项目。
□记者
赵莎莎
通讯员
陈萍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2日讯(记者吴继伟)今天,宁阳县法制教育警示基地举行开馆仪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本群,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卫东出席仪式。 王本群一行首先参观了葛石镇“和美之家”现...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