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指令战士们换成强弩,每二十张强弩集中射一个进攻的羌兵,务求一射必死。结果不出所料,羌人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变成刺猬倒下去,又震惊又害怕,纷纷后退,虞诩当机立断,开门出战,以少击多,大获全胜。第二天,羌人不敢再去攻城,虞诩就让城中所有战士,排成队从东门出,北门入,入城后换一套衣服,再从东门出、北门入。如此反复数次,远远观察的羌人数不清汉军究竟有多少,更加恐惧。
虞诩搞了这么一套把戏后,估摸着羌人不会再有胆子继续攻击了,就趁夜派出五百士兵,去羌人撤退必经的路边河岸设伏。第二天天一亮,羌人果然全军后退,五百伏兵齐起,连同后面的追兵,前堵后截,一通砍杀,羌兵死伤狼籍,剩下的一起流窜到四川去了。虞诩打扫完战场后,根据地势,分别设立了一百八十处哨所,每所屯驻少量兵力,以防备贼寇来袭,卫护武都平安。
充分展现了军事家能力,清除了不安定因素后,虞诩的行政能力又得以充分发挥。他开凿道路,修缮交通,发展经济,招还流散,当地生活环境迅速改观,虞诩刚到武都时,全郡居民不过一万多户,两三年间,就增加到四万多户。《续汉书》中有这样一组数字:虞诩刚到武都时,当地谷米要一千钱一石,盐八千钱一石;虞诩任职三年后,谷米变成八十钱一石,盐四百钱一石,“人足家给,一郡无事”。
虞诩一生事迹颇多,但属于军事方面的事迹,主要就在朝歌捉贼和武都御寇两段。他后来在京任尚书仆射(尚书台副官。尚书台类似于现在的中央书记处,尚书仆射类似于副秘书长,不过那里的副秘书长只有一个),有一个宁阳县的政府办公室主任(主薄),到京城告发县令种种不法行为,已经六七年了,没人理睬他。这个老上访户一怒之下,写了一封很不礼貌的上访信:我们这些老百姓都是皇帝陛下的儿子,皇帝陛下则是全国百姓的父亲,我已经写了上百封上访信了,居然一封也没有回音,这是不是要逼我出国去找外国敌对势力告状才行啊!
一百封规规矩矩的上访信没人理睬,这一封对最高领导人有所不满的上访信,马上踩到了狗尾巴。皇帝怒气冲冲地把信拿给尚书令(尚书台正职)看,尚书令不需要看信的内容,只看皇帝的脸色就行,马上拿出报告,要治宁阳县主薄大逆不道之罪,在古代,大逆属于不在赦免之列的十恶之罪,如果皇帝批准了,这个宁阳县老上访户必死无疑。虞诩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宁阳县主薄所反映的问题,正是皇帝所不允许发生的问题;而他写了上百封上访信,都不能得到回复落实,是有关部门不作为的结果。这个宁阳县主薄后来乱说话,说明他是个蠢蛋,没必要杀他。
应该说,皇帝还是个明白事理的人,按下心头怒火,采纳了虞诩的意见,只是把这个宁阳县主薄按倒打了顿屁股就赶走了。
史书上没有交代,宁阳县主薄六七年时间、上百封告状信、一顿板子为代价所告发的宁阳县主要领导人,是否被调查、被法办!
虞诩临终之时(公元136年),对他儿子虞恭说了这么一段话:“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虞诩的意思是:凡是冤屈百姓的官,必遭天谴。
本书作者许家强的另一部通史类著作《历史原来是这样》(上、下卷),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选定为向华北地区中学校园配送图书室书目,将成为华北地区中学校园图书室必备图书。该书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及网上书店均有售。
新闻推荐
面对疾驶而来的皮卡,本可闪避的张兴雷为救邻居殒命车下 生死瞬间,他舍命推开同伴
据张兴雷女儿说,这是张兴雷生前喜欢的一张照片点击查看原图事故现场地面还残留着大量血迹,张兴雷的亲人在还原他救人的瞬间点击查看原图...
宁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