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杨荣荣
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年仅15岁的郑三英凭借手中的一把剪刀艰苦创业,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偏远小山村的茅草屋,从个体工商户起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打造出集安全、环保、检测、评价、培训、会展、派遣、教育等多门类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的综合性公司。
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改变郑三英一生命运的念头油然而生,那就是创业。当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初中,却由于家里贫穷,不得不早早辍学回家。性格倔强的郑三英暗暗下定决心:“上不了学,靠拼搏奋斗也要改变我的人生。”
集市上看到有人用缝纫机做衣服,郑三英心想,别人能干,我一定也能行。于是她自学裁缝,一开始比着葫芦画瓢,慢慢地学会做衣服后,就想开一家缝纫学校。由于家庭条件差,她以十分简陋的条件,创办了一家缝纫学校。1979年,在偏远的岱岳区夏张镇故县店村,一棵歪脖子树上,郑三英挂起一块书写着“新潮缝纫”的小木板。
学校成立起来了,没有课桌,郑三英就拿出自家揉面的案板;没有黑板,就用盖鸡笼子的小铁板代替;没有粉笔,就拿起地瓜干。郑三英用地瓜干写下了“自力更生 拼搏奋进”,这八个大字到现在始终是她前进的动力。起初缝纫学校只招收了两个学员,但郑三英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努力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后来学员逐步发展到10个、百个……
1984年,第三批学员毕业后,郑三英到外地进修。半年以后她学习归来,掀开床上的席子,下面8674块钱,有1毛的、2毛的、5毛的……这些都是学员自愿留下来的。
学员们陆续毕业,又遇到了申请营业执照的难题。郑三英积极联系夏张镇工商所,所长被她的担当精神所感动,亲自登门办公,一次就办理了42个营业执照,让学员们顺利创业。后来郑三英学员的连锁店发展到867家,一大批学员走上了富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三英技校已小有规模,但也遇到了新的困境,主要是管理经验没有与时俱进,培训科目较少,技校遇到了发展瓶颈,进入低谷期。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郑三英决定将技校从小山村搬迁至夏张镇驻地。在夏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镇党校腾出教室作为三英技校培训基地,学校实现了当年投资盈利的良好局面。随着学生的增多,技校又增加了摩托车修理、理发、厨师等多个工种培训科目,开启了事业的第二个征程。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面对驻地交通不便等问题,郑三英再次决定搬迁。1999年,技校由夏张镇搬迁至距离城区较近的岱岳区李家庄村。
经过不懈的努力,企业规模逐步扩大。郑三英在学习和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跟党学智慧,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道路。
2000年,在岱岳区委组织部和夏张镇党委的支持下,三英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此,三英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增加了中式烹调、中西式面点等工种培训科目。到2008年,学校拥有教职工80余人、在校学生1000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郑三英把握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把业务扩展到环境检测、幼儿教育、劳务派遣、会展策划等领域,并布局大健康产业项目,企业实现了裂变式增长。
新闻推荐
泰安市岱顶派出所位于泰山极顶,被称为“云”上派出所巡逻,每天上下台阶29000个
“就开三个包厢,一个包厢挤8个人,赶紧上。”说话的人是泰安市公安局泰山景区分局岱顶派出所副所长张勇,他在索道售票大厅等...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