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科研训练、专业型硕士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引发众多关注。(中国教育网)
支持派:取消“论文指标”是大势所趋
清华大学已于去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与此同时,多所高校也推出了类似措施。由此可见,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学位资格脱钩已是大势所趋。
把学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包括发表期刊档次、数量,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是近20年来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推出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然而,从现实看,这一措施虽然确实增加了高校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却不见得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反而出现了“研究生为顺利毕业,急功近利撰写论文、买卖论文、弄虚作假”等问题。
把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其出发点是迫使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必须做学术研究。可是,刚读硕士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怎么写论文?要求所有硕士生、博士生发表论文,学术期刊哪有那么多版面?这些论文真有创新价值吗?
反对派:取消“论文指标”是因噎废食
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将“论文指标”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平时课程教学要求不严,导师把关也不严,如果不设置一条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学生的培养质量将“很水”。
论文不是洪水猛兽,它存在的积极意义是不能轻视的。取消论文之后,高校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又用什么来代替?代替品就不会产生问题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比起“论文指标”,代替品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多。
反对者认为,取消“论文指标”是因噎废食的做法。适当的做法应是,以个性化的指标体系代替一刀切的“论文指标”。论文不应该是唯一标准,但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建议:建立规范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究竟要不要发论文,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老问题重新被关注,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根据前不久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消息,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达300万人,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必然发生转变,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拿到学位的陈规,显然已经不适应各类尤其是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而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而专业型硕士要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方向。显然,发表论文,很难说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
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传媒大学破除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陈规,并推行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的必然举措。
简言之,在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陈规,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热动
网友白毅鹏:可以预见的是,陈规取消后,学硕学术训练将摒弃浮躁功利,学业节奏也更有条不紊,专注学术投入;专业型硕士也能卸下论文发表负担,有更多精力投身专业实践。可以说,取消陈规极具放大效应,激活了人才培养机制应有的活力。
网友王庆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着眼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聚焦于培养过程,而不是发一两篇文章了事。各大高校应该分类制宜,调整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求,鼓励学生多搞真正意义上的、有创新的科研,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闻推荐
本报8月11日讯(通讯员高明晶)为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近期泰安市对重大投资项目启动实施“绿...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