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文/图
泰山中溪,又名梳洗河,成书于先秦的著名旅游、地理著作《山海经》称其为“环水”。中溪源于中天门下,为泮汶河支流。河水沿山势而下,经三潭叠瀑、经石峪、虎山水库至王母池庙东流出泰山,再南流穿泰安市区东部注入泮汶河。
王母池东临中溪山涧,原有王母楼,跨涧而筑,传为王母娘娘梳洗楼,故中溪又称梳洗河。王母池及其周边地带地处泰山前麓丽区,山岩裂隙水多在此汇集成泉。此处是泰山中路进山的必经之道,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及普通百姓到泰山封禅或朝山进香、祈福消灾,都要经过此地,因而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及美妙的传说,也衍生出众多的历史名泉。其中有著名的泰山十大历史名泉之一白鹤泉、王母泉、广生泉、朝阳泉,有被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飞鸾泉、大众泉、三阳泉(龙泉)等。另,历代地方志书还记载,金山上有西眼光泉,虎山上有东眼光泉,均为历史名泉。下面介绍几处古环水畔历史名泉。
涤尘泉
涤尘泉为著名泰山名泉,位于王母池庙西南50米、老君堂东南80米、先秦著名旅游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的泰山古环水之右。地处泰山丽区,山岩裂隙水流出而成泉。泉水清澈甘甜,饮之有洗尘涤虑之感。
对于涤尘泉,历代地方志书、泰山文献均有记载,但民国后失迷,泉名也随之消失,仅仅能在史书中看到。2014年,笔者会同部分文史工作者,通过查阅志书文献、与耄耋老人座谈、现场考察分析等方式,对涤尘泉泉址进行了查证。
明汪子卿《泰山志》载:“涤尘泉在岳之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洗目,俗名眼光泉。”清聂鈫《泰山道里记》载:“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古岱岳观之一隅也。”“东为群玉庵,祀王母。”据明清地方志记载,大王庙在古玉皇阁西、北斗殿北。北斗殿,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建,前有人祖殿,祀秦始皇。大王庙即金龙四大王庙,《山东通志》(乾隆)称:“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钱塘人,隐金龙山,宋亡投苕水死。明天启四年(1624年)以拥护漕河封今号。”大王庙西为青帝观,宋祥符年间重修,真宗加封为广生帝君。大王庙、北斗殿、青帝观、后土殿早废,今广生泉公园即青帝观遗址,王母池庙西红门路东、今“小天庭”酒店南、山科大树木园北部即为后土殿故址。
岱岳观在今王母池庙西约50米处,创建年代无考,相传为黄帝所建,祀泰山帝君。元代以前,岱岳观为泰山中庙,占地可观,从今老君堂北至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园,均为其庙址。《泰山道里记》引《从征记》曰:“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今岱庙)。庙东、西夹涧。”唐初改祀老子,武则天赐额“白鹤”,俗称“老君堂”,唐高宗李治以下六帝一后修斋建醮皆在此。现存岱庙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俗称双束碑、鸳鸯碑原立于此观。今仍存大殿五间,古柏数株。2011年,泰山景区管委会与泰前居委会将老君堂修复,成为旅游景点。附近居民称,今老君堂西南、现“小天庭”南沿、原泰前村委会办公院西曾有一长方形古泉,后因建房填没,传说此古泉即为涤尘泉原泉址。因位置相近,文史学者和市民今将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王母池水井,称作涤尘泉。
今涤尘泉亦为古井。水从井底石缝中涌出,清澈甘甜,过去主要用于浇灌庙田,民国时期泰前村民曾取此井水烧茶供登山游客饮用。现井深4—5米,椭圆形井壁,水脉甚旺,每天前来取水者络绎不绝。2008年,整修泰山环山路中段时,将井口整修为长方形花岗石平台。今年春,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泰山景区管委会对泉井进行了保护性整修,新建涤尘泉亭,重砌了井台,周围安置护栏,并清挖了泉井。井口上置以圆形井筒,高出地面半米,以确保泉水清洁。泉亭面南,略偏东,上面悬挂“涤尘泉”匾额。亭南有抱柱联“清分王母瑶池漪,碧影天门凤岭霞”。亭东立碑墙,墙上嵌“涤尘泉亭记”石刻碑文。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将此处辟为公园,进一步创造了优美的旅游环境。工程历时两个月,于当年“五一”对外开放。
香井
据历代志书记载,泰山香井有两处,一在旧岳庙前,一在岱庙。
旧岳庙香井在今老君堂西红门路边新建红门广场西侧,水脉甚旺,水质清凉甘甜。原在泰安市直机关幼儿园内,曾长期为饮用水源,现已封闭保护。明萧协中《泰山小史》(约成书于崇祯末年)载:“(香井)在岳阳旧岳庙前,水极香冷,饮之不啻甘露。”民国初年,泰安名士赵新儒《泰山小史注》载:“香井在今老君堂西偏路旁,为泰山中庙故地。”旧岳庙、古岳庙,即岱岳观,唐以前为东岳中庙,占地宽大,早已不存,现老君堂为其一隅。
岱庙香井在天贶殿露台两侧,今双井犹存,“香井”之名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清聂鈫《泰山道里记》载:“(岱庙天贶殿)露台东西,双井夹之,西井味尤甘美。有明(明朝)州人李钦《古井记》,朱之蕃诗称香井是也。”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李进、卢士卿等人出资重修岳庙古井,掘而甃之,水复清冽如故。时泰山名儒李钦(1479年—1573年)撰《重修岳庙古井记》,立碑于井旁,文存《岱史》。
据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郢查证,“朱之蕃”应为“朱曰藩”。聂鈫所称“朱之蕃诗”,出自朱曰藩《赠子长刺泰安》诗,前四句为“太山太守才且贤,旧游曾赋天门篇。岭上白云迎建隼,庙前香井识投钱。”而朱之蕃无此诗。朱曰藩,字子价,明南直宝应(今江苏宝应)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历官礼部郎中、九江知府。朱之蕃(?—1624年),明代大臣、书画家,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祖籍金陵,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曾奉命出使朝鲜,为朝鲜王朝题写的“迎恩门”匾额,现存韩国国立博物馆,南京至今有朱状元巷。
另据明汪子卿《泰山志》(嘉靖三十四年刊行)、查志隆《岱史》(万历十五年刊行)载:“香井在岳南古岳庙前,伍缉之《从征记》曰:泰山庙(指东岳下庙即今岱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水。”伍缉之,东晋学者,后事南朝宋,官至奉朝请,有《伍缉之集》十二卷。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随晋相刘裕伐燕,著《从刘武王西征记》(简称《从征记》)。原书已佚,间有轶文录存于《水经注》等书中。岱庙东晋时称泰山庙,现天贶殿为泰山主庙,天贶殿先后有嘉宁殿、仁安殿、峻极殿之称。民国二十年(1931年),山东赈务委员会“以工代赈”修复岱庙大殿时改悬“宋天贶殿”匾额。伍缉之所称泰山庙前“大井”应指天贶殿前大井,即《泰山道里记》所称“香井”。
现岱庙院内有5口井,均在水利部门有登记。其中,天贶殿露台两侧各有一井,井台高出地面约1米。东井,2018年夏清井,井深约9米,水深近3米,清除杂物后未再下挖。西井为消防用井,已封井并安装消防设备。
朝阳泉
朝阳泉,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庙南、八仙桥西侧河岸处,海拔198米,现泉已基本干涸。
1932年6月,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时,适值大旱,为解决山民的饮水问题,先在普照寺前凿泉成池,取名“大众泉”,又应王母池庙住持之邀在庙前凿出一泉,因其地向阳,取名“朝阳泉”。泉水甚旺,储满水池后注入悬崖,随山涧汇入曹公渠流入泰安城以供居民饮用;泉边置石案石凳,供游人休息。现存于王母池庙的《泰山凿泉记碑》记载:“余察此卧石下似有泉,请公以凿之,不二三尺,水出如喷,甘逾醴。”1956年,修建虎山水库后,泉与池渐毁,现仅存冯玉祥隶书“朝阳泉”三字崖刻和《泰山凿泉记碑》。但其周围仍可见涓涓细流渗出。2008年,整修泰山环山路东段时,将泉池整修疏浚并储水。
《山东省志·泰山志》(中华书局,1993年7月出版)将朝阳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朝阳泉被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定为泰山十大历史名泉。
新闻推荐
泰安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要负责同志接听12345政务服务热线 “商转公”贷款经办银行增至7家
■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要负责同志接听热线,回答市民提问。最泰安全媒体记者陈阳摄本报7月17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郑凯)今天,...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