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蓄水池,打造智能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茶棚配置了现代化太阳能杀虫灯。现代化农业信息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露点、照度等信息。夏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隆德 文/图
据史料记载,泰山周边茶树始种于宋代,明清均有种植记载。上世纪中期的“南茶北引”工程,使泰山周边区域成为山东省三个优势茶产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泰山茶的名号越来越响,但其快速发展的背后,分散种植、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等问题逐渐显现。
作为泰山茶核心种植区域之一的泰山区省庄镇刘家庄村,曾在几年前因为夏茶价格过低,陷入了茶农频繁刨除茶树的窘境。困境之下,该村做出调整与改变,开拓了适合自己的自救之路。
泰山区域作为我国最北方的茶叶种植基地,种茶历史悠久。也正因为这“纬度”最北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文化,赋予了泰山茶独特的色泽和口感,受到广泛欢迎。眼下,泰山茶核心种植区域之一的泰山区省庄镇刘家庄村,正以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为契机,使村庄走上了一条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沿着刘家庄村刚刚拓宽改造的生产路登上村西侧的山头,放眼望去,成片的茶棚层层叠叠,山腰处的“月形”蓄水池点缀其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走进茶棚旁的土地墒情监测站,屏幕上实时播放着作物和现场设施的监控画面。不仅如此,监测站还能通过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全方位实时监控作物的生态化种植,并将监控数据实时上传至省农业农村厅的监控平台,从而保证茶叶的品质。此外,山下水库旁还建起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为打造现代化信息农业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对于这座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刘家庄村通过土地整治、道路建设,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的雏形;通过良种科研搭配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化生态农业设施的建设,加快茶叶产业化的步伐;借助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将现代农业产品质量追溯贯穿到茶叶种植和采摘全过程,推动一二三产“三元”结合,构建起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茶叶种植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刘家庄村不仅在全是山地的乡村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更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了农村的发展活力,在确保“舌尖安全”的同时,擦亮了泰山茶的金字招牌。
“目前,村里建起了两处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并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发展信息农业,为泰安市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传富告诉记者,刘家庄村三面环山,种植茶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村集体合作社在农科院的业务指导及技术支持下,围绕茶产业破题,鼓励茶叶种植大户抱团发展,引导成立了家庭农场组成合作社。“家庭农场组成合作社把种植大户的生产需求告诉村委会,村委会向茶叶种植散户或其他村民发布信息,若双方意愿达成一致,种植散户或其他村民可委托村委会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茶叶种植。在这样的模式下,家庭农场组成合作社可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并通过‘合作社+大户+散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李传富说。
很难想象,眼下刘家庄村发展红火的茶产业,曾在几年前因为夏茶价格过低,陷入了种植户频繁刨除茶树的窘境。“那时,夏茶销路不畅,价格被压得很低,尤其在2013年的时候,夏茶鲜叶也就六七元一斤。而一名采茶熟练工一天最多能摘3.5公斤鲜叶,如此低的价格让村里很多茶农赔本,引发了刨除茶树的高潮。”茶农李大哥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茶园一亩地能产出150多公斤鲜叶,由于种植、养护等日常成本很高,导致一家人有了放弃茶叶种植的想法。直到2014年,情况才发生转变。当年,刘家庄村决定发展村集体茶厂,收购村民种植的茶叶进行深加工,一方面带动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起到了杠杆调节作用,把鲜叶的收购价格提了起来,不让种植户吃亏。
“村里90%以上的村民家中都有茶园,茶叶也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而且村子三面环山,小气候很适合茶叶生长,茶叶品质优良。”李传富告诉记者,为了让茶农重拾信心,村集体的茶厂自2014年起把夏茶收购价格提高到每斤不低于13元,较之前翻了一倍。不仅如此,通过继续挖掘和选育附加值高的茶叶品种,刘家庄村迅速展开了高端茶叶的种植、采摘、炒制的流程化作业,依托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形美色绿、香浓味醇的泰山茶,努力为加快泰安市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毕业季接近尾声,很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云签约”定下了工作。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青年的职业选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前...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