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溪管淑平
秋光明媚,山色空蒙,枫叶正火红,秋菊正灿烂。所有深情的事物留在这个季节,留在了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淡淡的云彩,醉躺在空中,懒懒闲闲地把人间守望;淡雅的丹桂,奉献着芬芳,暗香缕缕,沁人心脾;风是轻轻的,阳光是暖暖的,国家强大了,日子好了,人也喜上眉梢了。小区是一派和和美美的面貌,而岱宗坊那边已是锣声阵阵,鼓声荡荡,国庆的喜悦和重阳的喜悦都一同迸进了泰安人民准备的活动中,热闹非凡;天泽湖和天颐湖畔,菊花盛情开放,有金灿灿的,也有白白淡淡的,十分惹人眼,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古老的节日流传了千百多年,美好的风尚也在人间继承了千百多年。佳节又重阳,人们在这一天心情变得虔诚起来,虔诚里又充满了温馨,陪伴老人,关爱老人。和最亲最亲的人,说着朴素而温馨的话,泡着菊花茶,饮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家人幸福安康便是儿女们最大的安慰。
这个季节总有一些情愫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我想这份情愫定和金菊有关了。
我起初是不大喜欢这一种秋光满面遮不住的花的,因为它太孤傲,太过肃穆。为什么在万物即将凋亡的季节它却开了?为什么在人们离愁善感最多的时候,它却开得那样灿烂?思来想去,都透着不合乎时令的别扭感觉,俗话都说春有百花,为什么它却与众不同,单单绽放在了秋天?
想不透,实在想不透。后来我回忆起儿时读过的古诗词,在古诗词中找寻到了它的深邃。东坡有首诗,叫《赠刘景文》。苏轼在送别,送别的朋友是刘景文,不过苏轼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悲悲戚戚,泪满青衫湿,而是通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传达送别情绪,让刘景文记住这别样的秋景。颓败的荷花萎靡消沉了,开败了的菊花却还在傲寒斗霜,本是悲秋,本应无奈,却因苏轼这么一写,菊,立马就有了一种勃勃生机、昂扬奋进的感觉,不再凄然,不再感伤。苏轼的用心藏在诗句里,他的用心和傲然绽放的菊是分不开的。而苏轼的用心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人们的用心。想到这里,菊的形象便不再生疏,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含蓄,还有古人的秉性,古人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的操守,一下子和菊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早在之前就有诗句流传。隐逸诗人陶渊明荷锄而归,笑盈盈地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痴情的元稹深深地吟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句;白居易也写下过“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的古诗。他们的情感都是那样的深沉,深沉却又通俗易懂。相比于陶渊明,元稹对菊的赞颂,我更喜欢在白居易笔下的黍香、酒香、与花香相融,竹枝曲与茱萸杯相互映衬的和谐景致来。他便把重阳节的温暖和惬意跃然写在纸上,写进了诗词里,留在了人世间。
做为“四君子”成员之一,菊,绽放在这个重阳节,多多少少令人欣喜,令人敬而生畏。可入药,可供观赏,又可制成糕点供人品尝,又可供人泡做茶水饮尽肚中的菊,竟是这般的低调,从容,又淡定!默默地开在这个季节里,而且开得那般洒脱,那般有精神,所有的顾虑也就此打消。
和母亲游玩了大半天后回到小区,听小区的邻居说,晚上会在小区茶庄前里举行一场晚会,和思亲、尽孝,赏菊、登高等重阳风俗有关的活动。我顺着茶庄的方向,抬眼望去,排场十分隆重。一抹温暖又涌上心头……
新闻推荐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秦承娇“立足财政职能、瞄准先进坐标,深入学习嘉兴市财政部门科学理财的经验做法,市财政局将着重在培财...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