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安
1961年—1966年,我在泰安一中上学(五年一贯制)。那时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十分丰富:课间操时间,星期一、三、五各班跳集体舞,二、四、六全校集体做广播体操;下午两节课外活动更是热闹,学生们都不离校,操场上人山人海,各体育代表队在积极训练;文艺队的同学都在各自排练场所进行吹、拉、弹、唱练习;一般同学可按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校园生活多么自由奔放、多么活泼惬意!
特别是每当新年到来之际,全校都要组织一次新年联欢晚会(以下简称“联欢会”),这在学校历史上已成为传统,丰富多彩的“联欢会”至今使我留恋。
“联欢会”的时间固定在元旦前一天的晚上,地点是在各自的教室里,形式是以班为单位自娱自乐加上班级之间的节目交流。届时,整个校园里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联欢会”这天,各班午饭后就都忙活起来了。班干部忙于各项组织工作的落实;有演出的同学抓紧时间再练上几遍;打扫卫生的同学忙着把教室内外整理得干干净净;手巧的同学赶做纸花、彩练,挂在教室四壁和空中,以烘托节日气氛;几个有点儿“艺术天才”的同学则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献艺”。总之,全班同学“各尽所能”,没有一个闲人。
装饰黑板是准备工作的重头戏,因为黑板是“联欢会”演出场地的背景。这个活儿每年都由我主笔来做,黑板中间位置书写“一九××年新年联欢晚会”一行醒目的美术字,周围配上具有象征喜庆的大红灯笼、彩带、红旗、气球、和平鸽等图案。
演出场地的布置形式各班基本相同:以黑板和讲台为演出背景,全部桌椅靠墙分几圈摆成一个“凹”字形,凹口朝向讲台,再在朝向前后门的地方空出进、出口。这样,教室的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有进出口的、以黑板图案为背景的演出场地。
经过全校同学的共同努力,夜幕降临时,校园里一片节日景象。“联欢会”统一定为上晚自习铃响开始,届时,掌声、笑声、歌声、乐器声四起,洋溢于整个校园。
学校事先还把劳动基地生产的带壳花生让食堂工人炒上一些,晚会前发给每人一斤。在那生活困难的年月里,喝着开水、吃着喷香的花生、欣赏着精彩的节目,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按照学校的传统,当晚各班要挑出自己最好的节目到兄弟班级演出,谓之“送节目”;各班还要抽出专人在教室门外迎候外班同学来演节目,谓之“迎节目”。“联欢会”开始不久,“送节目”的人就在班级之间跑动起来,这时晚会达到了高潮:往往是自己准备的节目刚演了半截,兄弟班级就“送节目”来了,出于礼节要立即中断自己的节目让送来的节目先演;这个兄弟班级送来的节目还未演完,那个兄弟班级“送节目”的同学已在门外等候了。尽管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水平有限,但每班总有一两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通过“送节目”这一交流方式,整个晚会上大家欣赏到的节目都是“优秀节目”,精彩极了。
当时全校有近30个班,即使每班“送”出一个“节目”到兄弟班级交流,演出时间也要好几个小时,更何况各班“送”出的“节目”还不止一个呢?所以,“联欢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欣赏兄弟班级送来的优秀节目,自己班里准备的节目只能插空演上几个。
这里要特别提及两位师兄——六年制高中9级2班的刘庆元和10级2班的张熙庆,他俩是两位相声爱好者,自编自演、反映校园生活的相声颇具专业水平,每逢节日演出都会倾倒全校师生。刘庆元是我国著名电影演员穆弘的弟弟,他在上海戏曲学院毕业后也成为专业演员,后来做过山东省话剧团团长。
由于“联欢会”交流的节目多、高潮不断,结束时间学校不做统一规定,往往都要进行到午夜时分,直到再没有兄弟班级来“送节目”为止。
当年“联欢会”的最大特点,一是有无“艺术细胞”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二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每个班集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风貌。50多年过去了,中学时代“联欢会”的情景至今使我向往和留恋。
一中校庆办供稿
新闻推荐
本报7月3日讯(通讯员李乾)6月28日,中国人保财险泰安市分公司组织本部全体党员走进泰安主题党日活动中心,以“不忘初心、牢记...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