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亓浩波 通讯员 焦健
泰山、泰城、大汶河、东平湖、汶阳田以及泰汶山水文化,建构了泰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图幅,和谐共生,各具特色。
2014年5月,泰安市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立足于“山——城——河——湖——田——文”六大版块构架,打造了“一脉三山六片,一核四翼多元,一轴三廊众支,一湖百库千塘,一域卌片千点,山水城乡交融”的泰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实现了“山青溪长,城润业兴,河畅水净,湖清物丰,田沃村秀,文弘制严”。2018年12月,泰安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实施清洁海绵小流域建设
实现“山青溪长”
泰安市属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是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近年来,泰安市以提升山区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水生态自然修复功能,实施“绿色伴山、绿色绕水”和“山区灭荒”建绿行动,并着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将水源地保护、山洪灾害防治相结合,先后实施了泰山彩石溪生态保护、石屋志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山地水源涵养、山溪资源保护项目36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4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由60%提高到69%,森林覆盖率由38%提高到39.56%,居全省内陆城市第一位。
泰安市通过彩石溪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水陆统筹,实施活水、固沙、减污等一系列措施,疏通了河道,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水质,形成了“彩石水中秀,碧水画上走”的独特风景,创建了山东省第一条清洁型小流域,成为全省十大森林生态景观之一。
推进治污减排与提质增效
实现“城润业兴”
泰安市以建设山水城市为目标,在保障供水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城区水域生态治理,实施城市生态水系打造、城市水体污染治理、节水减排等项目37处,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以及节水减排增效水平,打造了优美的城市水环境。
泰安通过开展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建立了排污口登记台账,封堵关闭入河排污口128处,并印发了《泰安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入河排污口市级检查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同时,泰安市全面推进规模以上企业节水减排,康平纳公司纺织印染工艺每吨纱的用水量由130吨下降到40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展生态治理与生态调度
实现“河畅水净”
泰安市以打造生态廊道为核心,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龙头,通过实施大汶河河道“四清”行动、骨干河道生态廊道等29处项目,开展全链条的治水提质行动以及闸坝生态流量调度,改善河道环境状况,实现对河道环境的提升、对生物生态的优化。试点期末,泰安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60%提高到80%,2017年大汶河干流生态基流基本得到满足。
泰安市实施大汶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以河流廊道空间分区理念为指导,划定湿地保育区边界,开展退渔还湿工程,修复河岸湿地2220亩,建成大汶河生态护岸17公里,形成了生态、休闲、文化、宣教“多功能耦合的生态廊道”,改善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再现了“汶水徂徕如画”的山水自然生态胜景。汶河生态治理让周边地下水位平均提升近2米,极大地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激活了大汶河的生态主动脉功能。
同时,泰安市通过实施湿地建设、生态修复、水生生物保育等23处项目,促进了全市生态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了“湖清物丰”,并对全市150座小水库全面实施除险加固,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加大节水增效与面源防控
实现“田沃村秀”
泰安市以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落实面源污染治理、农业节水、农村饮水安全等措施;4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省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成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样板园区5个;实施粪污处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
泰安市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规模化的供水工程体系、可靠的水源安全体系、长效的运行管理体系、满意的服务保障体系、有力的行政监管体系”五大体系建管新模式,不断加强供水水源建设、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全市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由75%提高到8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7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同时,泰安市注重弘扬传承水文化,从制度入手,先后出台了50多项配套法规、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多框架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此外,泰安市建设了“泰山博物馆”“大汶口文化遗址”“汶河文化长廊”“戴村坝文化博物馆”,实现了“泰汶山水文化”的固化和传承,实现“文弘制严”。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2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赵鑫)2019花样年华金猪纳福庙会将于2019年2月5日—10日(正月初一至初六)举办。本届庙会的主...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