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言明姜斌
本报通讯员毕凤玲
“我们这的地宝贵啊!如果埋坟头的话,平均每年就要占耕地3亩多,按亩产粮1100斤、每斤1元算,每年两季,43年就增收28万多元。”日前,记者来到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北西遥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兴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北西遥村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使骨灰安葬由“入土”变“入室”,不但节省了土地,传统祭祀风俗也在向文明低碳祭扫转变。
帮百姓算清经济感情账
北西遥村有人口960户3362人,土地面积3600亩,分九个村民小组,村里姓氏多,旧坟场分布散乱,占地面积很大,影响耕种。
“早在1975年,我们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建设了统一共同存放骨灰的骨灰堂。”张兴东说,现在整个村的良田耕地里,没有一座坟头、一块墓碑。43年来,村民谁家有人去世,都自觉将骨灰放入骨灰堂。“骨灰堂节约土地,祭祖方便,还不会引发山林火灾。”村民耿化浦说。
张兴东表示,农村殡葬改革是个难题,重点是要帮着老百姓算清经济账和感情账。
说起公益骨灰堂的好处,今年68岁的耿化浦更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以往丧事大操大办,少则3天,每天帮办的人少则二三十人,人力财力全浪费到讲排场、好面子上。一起丧事办下来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上万元。如今,办理丧事只需一天半,最多两天,10来个人帮办足够,丧葬费大大减少,办事人员取消报丧,由丧主电话通知,谁的亲戚谁通知,取消扎纸和破孝,只戴青纱,一场丧事办下来最多2000元。
“入土为安”变“入室为尊”
“骨灰堂的建设,解决了遗体火化后骨灰寄存问题,有效遏制了骨灰‘二重葬\’。”张兴东说,既改变了过去坟头遍野的情况,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耕地,增加了收入,骨灰安葬实现由“入土为安”到“入室为尊”的转变。
骨灰堂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骨灰存放制度、骨灰堂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做到证(号)盒统一、进有管理、出有登记,实现骨灰管理规范、档案资料齐全、环境卫生安全。
杨德峰是骨灰堂的看守人,平时会经常过来打扫卫生。“清明、十月一,每天到骨灰堂祭扫的村民会特别多。”杨德峰说,建骨灰堂之后,北西遥村里的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有老人去世,一天多就把丧事办完了。以前上坟都烧很多纸,现在村民到骨灰堂都拿些水果、点心祭祀,不再像以前那样守旧了。
骨灰堂建设,不仅让村民丧葬省钱,还消除了以前丧葬互相攀比的现象。现在,村里丧事都会找红白理事会帮助。
“我们刚修改完善了最新的红白理事会章程和制度,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已经通过,最近还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张兴东说,等通过了之后,丧事会花费更少、更节约。
“组合拳”推行移风易俗
近年来,岱岳区持续发力,打出“组合拳”,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文明是内涵,移风易俗是抓手。要把移风易俗同创建文明城市有效融合,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同改善民生有效融合,形成移风易俗新常态。”岱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建民说。
日前,岱岳区本着“文明节俭、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简化流程,控制规模,减少花费,文明办丧。推动殡葬改革,加强城乡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解决乱埋乱葬等陋习旧俗。
今年,该区各村(居)在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章程,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实现有人管事、有场所办事、有章程理事,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遏制,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新闻推荐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程帅/文赵坤/图日前,苏州警方破获了一起网售假化妆品大案,涉及的化妆品有迪奥变色口红、5ml香水套装,...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