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在泰城的中小学校园里,一幢幢崭新、明亮的教学楼屹立在大地上,有的如音乐般充满动感,有的如教堂般宁静安逸,令人为之陶醉。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这些以往在拥挤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不再是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到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从解决“入托难”到建立完善以公办普惠性幼儿园为依托的学前教育体系;从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到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从试点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互通”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全市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研究制定教育“十三五”规划,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力度前所未有,效果日渐凸显。
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有4个创建为“省教育工作示范县”,5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1个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2个分别创建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2个立项建设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教育局“两基”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语言文字工作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评估。
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多部门联合攻坚解决“大班额”
9月1日,是泰安市各中小学校开学的日子。新学期,许多孩子及家长欣喜地看到,各级中小学的班额均有所下降。由于历史的积累和现实叠加的原因,泰城城区中小学资源相对不足,加上近几年,随着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和进城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子女逐年增多,导致不少学校的班级人数居高不下。“大班额”问题不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改变“大班额”现状,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
去年10月,泰安市启动解决“大班额”工作,教育、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组成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联席会议,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的教育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人、地、钱等关键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解决大班额工作呈现阶段性成效。截止到8月31日,全市规划建设项目学校开工202个,占规划总数的49.8%,竣工78个,占规划总数的19.2%,新增学位27305个,占规划总数的10.8%,新增班数582个,占规划总数的10.57%,新增教师4014人,占规划总数的49.54%。“大班额”工作的顺利推进将让学生教室不再满满当当,为以后各学校实现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基础。
“全面改薄”摘“穷帽”让教育公平照进现实
岱岳区化马湾乡长安村是个贫穷的小山村,村里的小学校一用就是5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有好几间教室成了危房,孩子们的读书环境极为简陋。政府投入资金,为长安村建起新学校。如今,长安小学是一座三层小楼,教室宽敞明亮,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一应俱全。长安小学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全面改薄”后乡镇农村小学的缩影。
近年来,泰安市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统筹实施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薄”工作,消除了所有校舍危房,全部解决了34.7万农村师生喝热水、吃热饭、冬季取暖及厕所卫生问题。全市51万名义务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学费,小学、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710元和910元;农村小学、初中全部免除教科书费,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高到1000元和1250元,补助比例提高到15%;全市年均10.1万名家庭困难学生接受政府财政资助,资助金额7000多万元。通过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1.4万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开展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保证了每一名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以输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全市1.07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1日讯(记者张中乾)记者从市质监局获悉,泰安市正积极推进泰山国家级特种设备“智慧谷”建设,并借助泰山国际特种设备展览会,加强特种设备高新技术国内交流与合作,扩大基地在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