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出身中医世家的朱甲波患双侧股骨头坏死,没有置换关节,坚持服用与父亲研制的中药方剂,奇迹般康复,杨庄镇及周边村子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也找到了治病良方———
——— 记杨庄镇卫生院主治医师朱甲波
□本报记者 郭延冉 通讯员 张永祥
编者按
长期扎根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亲切地称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即日起,本报《健康周刊》开设《基层名医》栏目,记者将深入莱芜市基层乡镇卫生院,采访长期坚持在基层,甘于奉献,为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医生,陆续刊发他们的故事,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带我去找咱们村朱大夫看看,他看病拿药俺放心。”7月1日上午,农高区杨庄镇卫生院大厅前,前郭庄村村民陈素英在家属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走向一间诊室。几天前她下地干活时不慎将左脚摔伤。“骨头没什么问题,回去用毛巾浸了花椒盐水拧干,上上热敷,再配合吃点活血化瘀的药就行。脚背的伤口已经结痂,只要不破溃,就不用再去输液了。”一位大夫在详细检查过后亲切地对她说。
这位让陈素英信任的大夫就是朱甲波。出身中医世家的朱甲波,从小就励志传承悬壶济世的祖业。34年来,他扎根杨庄镇卫生院,以优良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家乡的百姓服务,成为街坊四邻口中值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朱甲波的少年时期是在学习背诵《汤头歌》《药性赋》等中医药经典著作中度过的。1982年,从卫校毕业的朱甲波分配到杨庄镇卫生院工作,成了一名全科医生。那时候,朱甲波接触最多的重症是有机磷中毒和出血热。那时乡镇医疗条件有限,为了抢救有机磷中毒患者,他就用手捏简易呼吸机,有时持续三四个小时直到累得虚脱,只为挽回一线生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地区患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由于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面临这种现状,朱甲波一方面到泰安中心医院进修,重点学习神经内科和呼吸循环专业;另一方面更勤奋地向长辈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咱得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让病人少受罪。”朱甲波的爷爷和父亲是从缺医少药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经常这样叮嘱朱甲波,还时常告诫他要勤于钻研推敲,因病施治,在方剂药物的加减上多动脑筋。20年来,朱甲波在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等方面的中药治疗形成独到见解,他用经济实惠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为镇上数百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解除病痛,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16年前,一场重病让朱甲波在医学道路上有了意外收获。
2000年,朱甲波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最初发病的两个月,他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西医的方法是手术置换关节,然而即便是进口关节最长也只能使用15年,对于正值中年的朱甲波来说并不是最佳治疗方案。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儿子被病痛击倒,此前最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老父亲开始钻研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方。坚持服用与父亲共同研究出的中药方剂,朱甲波的病情逐渐好转,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我这病能好,多亏了父亲,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给我熬中药,一熬就是三四年,直到自己倒下……”提起几年前过世的父亲,年过半百的朱甲波顿时泣不成声。得益于朱老的一片良苦用心,不仅朱甲波奇迹般地康复了,杨庄镇及周边村子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也找到了治病良方。“原来我走十几米路就疼得走不成,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下地干活也不耽误。我这病就吃朱甲波的药治好的。”今年66岁的朱恒占是杨庄镇朱屈街村村民。10几年前,他患上了单侧股骨头坏死。那时,他听说卫生院的朱甲波大夫得的也是这种病,虽然病情比他还要重,但喝中药恢复很好,就找到了朱甲波。连着喝了一年的中药,朱恒占康复了。“比动手术少受罪,还少花钱,为咱农村老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朱恒占说。从那时起,杨庄镇及搭界的泰安市范镇、祝阳镇,慕名而来找朱甲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我生那场重病算是‘因祸得福\’,和父亲一起找到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好药方,也算不辜负他老人家一辈子行医济世的一片苦心。”朱甲波说,父亲虽然不在了,老人家的谆谆教导他时刻不敢忘怀。
新闻推荐
射击教学40年——记国家一级射击裁判莱新中学射击队教练秦志军
□本报记者 赵冰在莱新中学东南角的射击馆里,清脆的枪声响成一片,十几个队员在专心致志地射击。一个人一会儿指导队员射击动作,一会儿修理枪械,一会儿给队员倒上热水,一会儿又开始洗菜做饭…...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