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新闻 新泰新闻 肥城新闻 宁阳新闻 东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泰安市 > 泰安新闻 > 正文

北辛时期的艺术与经济形态(上)

来源:滨州日报 2016-02-17 14:14   https://www.yybnet.net/

西南庄遗址出土的蚌镰,现藏于滨州市博物馆。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镞,现藏于滨州市博物馆。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针,现藏于滨州市博物馆。张卡

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对远古时期的造型艺术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当时,人们在制造物品时,往往将美观的要求与实用的目的融为一体,实现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

不过,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还相对比较低下,满足自身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这就决定了手工艺制作不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只能以满足需要为第一要求。

北辛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一时期的手工制作业也在后李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包括陶器、石器及骨、角、蚌器的制作和纺织等。许多手工业制品已逐渐摆脱了单纯实用的目的,进而赋予其观赏的美感,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与结合,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成熟。

可以说,美的事物不一定是文物的,但一切文物的都是美的,这在一次次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基础上,陶器装饰艺术逐步发育

最初的陶器制作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受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人们一方面要考虑泥坯的稳定性,尽量保证不会变形;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使用的方便,找到用泥条盘筑法最容易制成的器型。此时的陶器,火候较低、色泽不匀,器形也不够规整,外观粗糙、陶质疏松,仅能满足人们使用的最低要求,尚无余力顾及装饰和美感。如邹平孙家遗址后李文化地层出土的陶器种类比较单调,器物造型也简单,质量较为粗糙,器物多以素面为主,有纹饰者极少,但人们已经知道在器物口沿下以刻、压、刺、戳等手法形成花纹,虽然简单,却有了一定的装饰趣味和美感。

到了北辛文化时期,慢轮修整技术已开始应用于陶器制作,陶器种类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陶器纹饰也日渐丰富起来。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以各种附加堆纹、刻划纹、乳丁纹居多,另有锥刺纹、指甲纹和拍印纹等,既增加了陶器的坚固程度,又有一定的装饰性。

其中,刻划纹多以组成各种纹样图案的形式出现,常见的有直线曲折纹、三角纹、波折纹、之字纹、波浪纹等。锥刺纹多成周或成带状饰于器物腹部。附加堆纹和乳丁纹也是西南庄遗址中比较有地域特色的两种纹饰。附加堆纹的条纹宽度大都在5毫米以上,个别则宽约1厘米左右。乳丁纹主要饰在鼎足部位,起加固作用,有的为圆饼状,有的为半圆球状,有的为圆锥状,其中大的圆饼状乳丁纹直径可达2厘米以上,表面多有戳印纹,有的圆锥状乳丁突出器表达1.5厘米左右。

实际上,这些纹饰的最初出现,都是为了培实陶器和加固陶器的,慢慢地才有了装饰的效果。如附加堆纹,就是在陶釜等陶器的腹部用长长的泥条缠绕一或几圈,然后再用手指使劲摁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固陶器,但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将其与美观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人们刻划形成的直线曲折纹、三角纹、波折纹、之字纹、波浪纹等纹样图案,更是突出了器物的装饰美。这些装饰图纹的出现,已经超出了单纯实用的目的,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一种正在尝试、探索的原始艺术行为和形式。

随着制陶技术的提高,人们除了考虑陶器的实用功能和简单的刻划装饰外,也在探寻新的装饰手法,彩陶装饰在这一时期逐渐流行起来。在邹平西南庄遗址北辛文化地层中出土的钵类泥制陶的器物口沿外侧多彩绘一周带状红彩,十分醒目。

器物口沿涂饰红彩现象的出现,是北辛文化时期陶器制作过程中第一次出现单纯美感的追求。虽然其内涵还未清楚,但这一事物的出现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彩陶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骨蚌器制作技艺已达到相当娴熟水平

远古时期,古滨州一带气候温润,林木茂盛,湖泊密布,先人通过渔猎捕捞获得食物资源的同时,也将剩下的骨和蚌壳加工成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经过钻孔、打磨、抛光的骨蚌器,虽不着纹饰,但造型十分优美,尤其是其中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更具一种质朴的美感。

北辛文化时期的骨蚌器是建立在渔猎、采集业发达的基础上的。这一时期,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依然无法满足当时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渔猎和采集业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辛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在骨、角、蚌器的选材、切割、刮磨、钻孔方面已达到相当娴熟的水平。再加上当时的渔猎业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因而骨、角、蚌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许多器物通体磨光,制作精美,特别是钻孔技术在骨针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角器类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渔猎采集经济,其器类主要有骨匕、鱼镖、骨镞、骨饰、角锥和锯齿状边刃角器等。蚌器数量虽然不少,但均保存不好,风化严重,器形以铲、刀、镰、镞、锥、匕、端刃器等为多见。

骨器、蚌器所用材料主要来自家畜、野生动物、禽类和水生动物的骨骼、蚌壳、螺壳等,常采用的制作方法有切、割、劈、刮、削、磨等。锥多利用动物桡骨、尺骨、腓骨等磨制而成;角锥绝大部分为鹿角制成,较骨锥粗长,尖端较钝,多呈圆锥形,截面以圆形、椭圆形为主;数量较多的镞则根据形状大体可分为细长锥形、柳叶形、桂叶形、三角形等四类。西南庄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箭镞、鱼镖以及鹿、牛等动物骨骼,证实了渔猎在当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各种箭镞,种类多,数量大,表明弓箭的使用很普遍,射猎成为一种较重要的狩猎方式。渔猎和采集不仅给人们提供了食物,而且成为制作骨、角、蚌器的主要原料来源,同时也为先民提供了大量御寒的毛皮。

西南庄遗址还出土一件完整的蚌镰,长5.6厘米,内侧饰有细密的锯齿纹,整体形状类似今天的镰刀。虽是蚌壳制成,由于当时人对蚌器材料的选择要求较高,其坚实程度远超今人的想象。

此时的纺织技术虽然还较原始,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西南庄遗址出土了大量长短不一的骨针,反映出缀连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当时的日常生活中。鉴于周边同时期的泰安大汶口遗址北辛文化地层曾发现4件不甚规整的陶纺轮,滕州北辛遗址也在部分陶器底部发现席纹印痕等现象,证明当时已产生原始的纺织编织技术。

同时,纺织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骨针的生产。骨针针尖锐利,尾端多扁平,针眼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粗细长短的区别,均为磨制。骨针的磨制十分精致,钻孔技术也很成熟,有的针眼大小近似于现在使用的缝衣针,这在金属器尚未发明的情况下应该属于一项高难度的技能。这些骨针通体磨光,细润光滑,呈现淡淡的黄白色调,简洁而清雅。

西南庄遗址采集的遗物中还有较多的动物骨骼,其中以猪骨最多,还有鹿角、牛角等,这都是对当时渔猎经济的反映。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新闻推荐

相依相伴的缘份

...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怀念姥姥 张伟2010-12-24 01:51
猜你喜欢:
走过咖啡屋2010-02-04 05:47
评论:( 北辛时期的艺术与经济形态(上))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